冬小麥的推廣,可不僅僅能讓無數百姓得到好處。

這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政績和名聲,因此,一干官員,都十分用心。

而李世民,則是問道:“魏愛卿,哪你知不知道,什麼地區適合種植冬小麥嗎?”

“你可知,冬小麥如何播種才能安全過冬嗎?”

“並且,因為地域、環境、土壤、氣候的不同,種植時間和種植的方式,都要有相應的變動。”

“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可能會導致冬小麥種植失敗。到時候,會極大的打擊官府和百姓的信心,到時候,又該要如何處置呢?”

“啊……這……”

向來都是魏徵懟李世民,而這一次,魏徵反過來被李世民懟的無言以對。

半晌之後,魏徵才說道:“陛下,各地都有農政官,他們自然會進行研究。”

李世民不由冷笑著問道:“各地的農政官,真的懂農耕嗎?”

農政官不知農事,算是個並不好笑的笑話。

農政官的作用是什麼呢?

主要職責就是勸農和水利。

春天了,到時間了,農政官組織人手,到各村敲鑼打鼓。

到春耕時間了,大家快去耕地鴨!

這就是完全的形式主義。

莫非農政官不來勸耕,老百姓就不耕地了不成?

而這些農政官懂農業嗎?

他們知道大概的春種秋收的季節就不錯了,指望他們,百姓非得活活餓死不可。

這段時間,李世民受到蘇長生極大的影響,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科舉制固然是公平公正,但是選拔出來的人才,讓他們去做官,他們就真的能做得好嗎?

他們讀過的那些聖賢書,在實際做官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可是,大唐的官員之中,又有幾人懂的農事的呢?

而李世民的話,讓魏徵再次沉默起來。

農政官不通農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農政官只需要勸農興修水利就足夠了,為什麼非要懂農事呢?

這難道不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