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已經完全陷入被包圍的境界,落敗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戰總算是贏了。

收尾的事,吳子強和沈泉他們就能處理好。

現在楚雲飛需要考慮的是這一戰的影響,以及下一步的計劃。

來豫中,一方面是希望能改變歷史。

但是真正身在局中,才發現想要單憑一舉之力改變歷史實在是太難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

這次出征豫中,楚雲飛和蔣介石是有交易的。

以前幾千人馬的時候,自己只要負責作戰,打贏敵人就行。

但是現在,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除了打贏敵人外,軍隊的補給、政治上的爭取與協商都佔據了楚雲飛大半的精力。

就像這次出兵豫中。

楚雲飛是想透過這一戰,讓蔣介石明白。

現在可不是過河拆橋,殺驢卸磨的時候。

自己的358兵團對他,對民國政府是有用的。關鍵時刻,可以調動來抵擋日軍。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第31集團軍就要被日軍包圍殲滅,以及眼看著日軍要攻克靈寶,殺進關中的危機時。

蔣介石迅速和楚雲飛達成了交易,准許楚雲飛的商隊過道陝西、四川,XJ等地採購物資。

換取楚雲飛出兵抵擋日軍的兵鋒,保護潼關。

山西自古就不是農業大省。

就算提早建立了大孤山農場,也只是勉強讓358兵團戰士吃飽而已。

但是涉及到被服,棉花、藥品等物資,可就只能從外面進購了。

不是不可以從草原繞路去XJ購買。或者是黑市商人購買。

但是成本和風險都很高。

一旦蔣介石真的下狠手控制邊關的,358兵團日子絕對不好過。

要是從漢川公路透過,數量也更大,更划算。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經濟的延伸,可是一點都不錯的。

戰爭在本質上是對資源控制權的爭奪!

畢竟在一段時間內,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那個集團,那個民族,那個國家控制的資源多了,其他人能獲得的資源就少了。

楚雲飛需要物資,蔣介石需要楚雲飛的358兵團來抵擋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