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楚雲飛當年聽說過三三制戰術,但是也是粗略的瞭解過。

要是拿著這半桶水的水平去教手下士兵,絕對是坑死人,還不埋的那種。

幸好有方立功這種沉浸各種戰術,一直以來都是圍繞著戰術的十幾年的傢伙,才能聽到楚雲飛提出的三三制戰術,很快領悟過來,而且還能糾正他的錯誤。

三三制戰術是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

每個戰鬥小組有三人。

班長、副班長、以及一個上等兵,各擔任組長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三人戰鬥小組,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呈三角進攻隊形,三個人一般都相隔三到五米。

每名士兵分工明確。

一個人前進時,要有一個做掩護射擊,最後一個人支援。

等前進的那個戰士到了指定位置時,他負責掩護射擊。另外兩個人開始前進。

這樣三個人分工明確,相互掩護,相互支援,始終處於進攻、掩護、支援的狀態。

為便於相互接應,一個班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以班為基礎,擴充套件到排,連,營。相互掩護,相互支援,如同不規則的滾筒一樣,滾滾向前。

因為每個戰鬥小組的距離不小,一排,一連,甚至一營進攻的時候,整個戰線會拉的很長,非常長,十分長。

對於358團這種無線電臺只能配給營的通訊條件,在戰場上發生變化,需要變更命令時。

讓營長,連長,排長一個個喊,去通知根本是不現實的。

所以想要實現三三制戰術。

第一個要點就是戰士們要隨時清楚自己現在應該幹什麼?

是前進,還是掩護,還是支援!

怎樣前進?怎樣掩護?怎樣支援?

如果遇到突發狀況,例如戰鬥小組不完整了,有戰友受傷了,到時應該怎樣做?

等等!

這些都是要在日常訓練中,反覆訓練,反覆提醒士兵的。

另外一點就是通訊,命令交流的問題。

這就要求士兵,組長,班長,排長,連長,營長都需要清楚標準化口語命令,同時還要懂戰術手勢,甚至包括旗號,以及軍號等傳達命令的手段。

這些又要求士兵、軍官反覆訓練,背熟才行的。

一句話,這三三制戰術沒有半年一年去訓練,別指望能靈活運用。

程鈺青都當兵十幾年了,聽著方立功的講解。

他完全懵懂了。

聽不明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