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秦構的大敵(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構當皇帝的時間也不算短了,可他依舊沒有意識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上位者想要讓下屬明白自己的意圖,不打折扣地執行下去,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
而想要提高一個組織的執行力,要麼是進行思想教育,讓手下的所有人和首腦的想法一致,能明白首腦想幹什麼,然後力往一處使。
這條路秦構是不可能走的,一方面是規則限制,他不能明說自己想要大乾覆滅,另一方面是他不敢。
而另一條路,就是在政策上儘可能把所有東西都限制死,不給手下自行發揮的機會。
這條路對秦構來說是可行的,可惜,上輩子沒當過官,這輩子直接就是皇帝的他,還根本不清楚官僚們在一條指導性的模糊政策下,可以怎樣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所以根本就不重視這些東西。
更嚴重的是,現在秦構手下官僚們的思想,已經完全和秦構處於兩個頻道上了。
秦構這次從嚴格意義上講,一共釋出了兩條政令。
“尚承忠手下的遼東邊軍不得踏入遼國半步。”
“宮中有羊毛織衣之法,需要流傳至宮外。”
以及一條讓曾公亮去想辦法去保證耕地和糧食產量的密旨。
就這麼簡單的政令,簡直和微言大義沒什麼區別,他的旨意到了中書省之後,就要由中書省接著下發到各級官僚機構,讓他們去執行。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中書省不可能把一個大政策給發下去,讓那些官僚們去辦,他們必須要明確指出哪個機構要去幹嘛,要完成什麼目標。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秦構那命令就一句話,上面說的那些命令具體要怎麼執行,就要中書省的官員自己想。
不過這可不是亂想的,必須是個遵守兩個基本思路,首先,不能出問題,誰加了什麼意見,提出什麼想法,中書省都是有留檔的,出問題也要背鍋的。
其次,要有成效,政績考評的時候,那些官員可就要靠那個東西升官。
除了這兩個基本思路外,還有一些官員還會想一些給自己搞點名望,或者給自己家鄉謀點好處之類的其他東西。
總之,這些官員會絞盡腦汁,讓秦構的命令在執行時不出問題,同時,還從中把自己的政績搞出來。
當秦構的旨意下發到中書省時,那自然是第一時間要處理的,寇謙就把中書省的大小首腦都叫過來開會。
雖然大乾不要求官員們去學習秦構的執政理念,以便和秦構的思維同調,但這些官員們能在中書省裡參與政策的具體制定,這方面的能力早就鍛煉出來了,絕對能從秦構的角度出發,站在全域性思考問題。
所以他們都知道,如果想搞清楚秦構要幹什麼,那不只是同一批次發出來的政令不能單獨看,之前發的政令也都要想到。
不讓尚承忠帶兵入遼國的事雖然是由樞密院去辦的,但也不妨礙中書省的官員把那道政令拿出來一起聯想。
只想政策還不夠,必須要將大乾的實際情況一起想,想清楚秦構那樣做會對大乾有什麼影響,這樣才能搞清楚秦構的目標所在,甚至明白秦構的所思所想,最後推出一個符合秦構心意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