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就是大乾百姓還是太窮了,沒錢去買東西。

分析完原因後,王安石還在報紙上鼓勵那些商人們開辦新產業,用十分確定的語氣告訴那些商人,只要新產業開起來,把那些造出來的產品消化了,所有商人都能一起賺錢。

同時他還說那種方式只是權宜之計,畢竟新產業不可能永不止境地開下去,因為人是有數,當人不夠用了,新產業也就開不下去,生產東西自然沒地方消化,現在大乾遭遇的窘況還會再現。

所以,最好用的辦法還是給商人們加工錢。

除了上面其他官員能想明白的道理以外,王安石心裡還有一些想法沒有寫上去,那就是他覺得現在大乾走的這條路是條不折不扣的死路。

商人逐利的特性決定了他們只會儘可能追求利潤,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匠人拿到的工錢,絕對沒辦法把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買下來,大乾現在發生的窘況,遲早都會再發生一遍。

可如果把那話一說,幾乎是否決了新政得到的所有成果,否決了這條路後,王安石也拿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把那些東西放在心裡,之後再細細思索新辦法。

而那些商人在看了王安石的報紙後,對王安石提出來的辦法大加讚賞,碰見一個人就說王安石大才,大傢伙一定要照著王安石的辦法去幹。

可實際上,幾乎所有商人都在等別人先去開產業,先去給工人加工錢,把局勢盤活後,他們再跟上,最後根本就沒商人去開產業,加工錢。

這種情況下,必須由朝廷出面來解決一些問題了。

然後大朝會上秦構就變得十分頭疼了,他早就料到大乾的新政會出現這種毛病,如果可以,他真的想放任不管,任由局勢糜爛下去。

但不管不行,這次大乾的經濟危機也波及到了那些官員,就連王安石開設的半山異聞報都賣不動了,更別說其他官員的產業。

要是秦構敢把不用管三個字說出口,那些被堵了財路的官員絕對會把他的皮給扒了。

如果那些官員們主意不靠譜一點,秦構的腦袋還會好受一些,可那些官員們的主意一個比一個靠譜。

呂惠卿把之前王安石提出來的最低工資洗了一下稿,拿出來說了。

呂仲說要擴大市易司的規模,朝廷帶頭新辦產業,並且給一批匠人更好的待遇,好盤活局勢。

就連曾公亮這個舊黨都說朝廷應該在這時候大興土木,把錢透過這種方式發給那些願意幹苦力的貧民。

看上去垂垂老矣,馬上要告老還鄉的寇謙,這時候好像參透了什麼本質一樣,語出驚人的建議朝廷應該把那些賣不出去的東西都買了往外送。

還說以後每出現這麼一次情況,就應該這麼幹一次。

秦構聽得頭都大了,到底有沒有人能給他一個稍微不靠譜的建議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