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酒店,湯皖正式開始準備寫演講稿,這玩意不能寫的太細,但是粗略的寫又不合適,倒是好一陣糾結。

那就只能用細緻的春秋筆法來寫了,湯皖感到無奈,和諧神獸,實在太可愛了。

任何一件大事的發生,都是有其歷史緣由的,若是分析皒國十月大事件,就得從古羅斯地區形成統一說起。

沙俄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同時期古羅斯地區有上百個封建小國,莫斯科大公國每滅掉一個小國,就把土地分封給征戰的貴族。

這些貴族把當地的自由民眾圈禁起來,只為自己服務,由此形成了農奴制,而貴族得到了好處,便忠誠於莫斯科大公國。

漸漸的,莫斯科大公國接二連三的圈地,成功的把周邊上百個封建小國吞併,統一了古羅斯地區,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莫斯科大公國。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敗,君士坦丁堡陷落,在1495年,伊凡四世號稱繼承羅馬,登基為凱撒(沙俄的俄語音譯),建立了第三羅馬沙皇皒國。(此處文獻太多,推薦《拜占庭帝國》一書,可以瞭解。)

後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等許多牛逼的人物領導之後,把這種圈地行為發揮到極致,吞併了整個西伯利亞,最遠的甚至到達了北美。

19世紀,西方國家都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而沙俄的還是一個封閉的農奴制國家,農奴們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勢必要反抗的。

同時,農奴制度下,貴族們圈地圈人,農奴窮困潦倒,沒有購買力,而且貴族圈人行為,導致自由民眾極少,無法推動皒國工業化。

因此,要想跟上同時期西方已經資產階級改革的國家,皒國就必須也要作出改革,為此,皒國內部形成了兩個派別。

斯拉夫派認為皒國應該走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發展皒國農村公社,保留農村公社和地主的土地。

然後廢除農奴制,使地主和農民可以和平共處,農村就會安定下來,不再發生反對沙俄統治的情況。

自由派認為皒國應該走西方的道路,不過需要徐徐圖之,一點一點消除農奴制,最後實現君主立憲。

再往後,自由派內部又一分為二,其一為原有的自由派,主張不變;

其二是革命民主派,想法非常激進,主張推翻沙俄專制,廢除奴隸制並且為此不斷開始搞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沙俄國內,搞事情越來越頻繁,內部矛盾被激化,在得不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沙俄決定發動一場外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於是,在1853年,沙俄把土耳其猛錘了一頓,但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處於三個大洲交界出。

因此,英法兩國即刻出兵,強勢的工業國家對上了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其結果可想而知,皒國被按在地上摩擦了。

舉個例子:英法用的是來復槍,而皒國還是用的滑膛槍;海軍就差別更大了,帆船對陣蒸汽船。

這一巴掌徹底把沙俄抽醒了,意識到要是再不進行改革,皒國怕是要掛,內部本來就矛盾重重,外面又幹不過別人。

所以,在1861年,壓力山大二世頒佈《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法令》,農奴制被廢除,農奴們成為了自由民眾。

然而,令人愕然的是,這項發令的頒發實則沒有什麼卵用,皒國是封建農奴制國家的本體沒有一絲改變。

首先農奴要恢復自由身,需要贖金,本來農奴就窮的一塌糊塗,哪裡還有錢給自己贖身,因此大多數農奴還是農奴。

第二,廢除農奴制雖然有法令頒發,但是貴族們非常抗拒,農奴們成了自由人,就沒人替他們賣力氣幹活了。

而且,自由人的聘請價格太高,農奴們可以無限制的剝削,相比之下,自然會阻撓頒佈的法令。

最主要的是,皒國工業佔比極少,將近兩億的人口,佔據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工業佔比只有4%不到。

所以,這些自由民沒法獲得工作,土地又被貴族佔據著,生活的反而更加的苦不堪言。

而這些自由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貧農,就是連肚子都填不保的農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等到了20世紀的時候,臃腫的皒國內部,又一個尖銳的問題凸顯了,便是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