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麗克的臉頰,便更加紅潤了起來;那一雙天生深凹明媚的眸子裡,更是波光流轉。

這個回部女子,從正月十三同樂園看戲那日,整個人便是蒼白隱忍的;這一刻,終於在婉兮面前柔軟了下來,那容顏裡天生的豔麗,便也如花朵徐徐綻放開來。

婉兮望著這樣的買麗克,終於放心而笑。

“還有更遠的呢,例如漢代,中原與西域便經由絲綢之路經商來往。內地太多的詩詞裡留下了關於‘胡姬’貌美、善舞的記載去。便如漢代的樂府詩中便曾說‘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

買麗克不由得含羞微笑,“說得好美。”

“不僅美,”婉兮輕輕拍拍買麗克的手,“更可貴的,是性子的直率與剛烈。便如我神往欽佩熱依木夫人許久,那首樂府詩裡在讚美胡姬的貌美之後,還接下來說‘不惜紅羅裂,何論輕jian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便是講這位胡姬拒絕霍將軍門客馮子都,不為權勢與金錢所折腰,不懼當場翻臉,扯斷紅羅帶,直斥金吾子。”

婉兮收起微笑,正色凝視買麗克,“再加上本朝這熱依木夫人的故事,更叫我覺得,回部女子最動人之處,倒不是傾國美貌、如燕舞姿,而是這一份直率剛烈的性子。”

“所以你瞧,你們回部人,千百年來早已與內地的歷史嵌合在一處;西域與內地雖然地理上相隔遙遠,但是從來都不是兩個世界。此時咱們身處的雖為大清後宮,在後宮裡說滿語,習俗多是滿人的;但是無論後宮,還是整個內地,與你們世代居住的西域,終究還是同一個世界。”

“你日後若吃食、穿著,或者使喚人手等事情上,若有事,儘管來與我說。我好歹還能學著去了解你們一些,必定能幫得上你去。”

買麗克呼吸微微急促,抬眸凝視住婉兮半晌。

終於,買麗克垂首,手上已是攥緊了婉兮,“多謝令貴妃。我不知道你們的漢話該如何來形容我此時的心情……我只懂得說:我很慶幸能在這陌生的內地、陌生的大清後宮裡,能夠遇見令貴妃您。”

婉兮含笑點頭,“我又何嘗不是?我與熱依木夫人始終緣慳一面,如今見了你,便也叫我心下得償一半去。”

“更何況你家有功於朝廷。身為和卓之家,你們一家干係到西北迴疆的穩定,於國於私,我也都想對你說一聲‘幸會’。”

兩人說得投緣,十分有些戀戀不捨。只是買麗克還是不得不起身告退,“我在皇后宮裡學規矩,宮裡的規矩嚴,皇后管得更是嚴。我出來的時辰已是不短了,不敢再多停留。這便暫且告退,以後還希望能與令貴妃多多盤桓,能跟令貴妃多學學漢學裡的典故。”

婉兮含笑點頭,“我自然也是巴望著。”

買麗克走了,一路走遠,還是幾次回頭望來。

玉蟬輕舒了一口氣,卻是含笑問,“買麗克小主這樣姿容豔麗,六宮上下都十分防範。主子卻如此相待,難不成主子就沒有半點擔心麼?”

婉兮含笑抬眸,“若說帶著異域特色的容貌,阿窅她又不是咱們後宮裡的第一個。你忘了伊貴人麼,她也是來自西域,雖說是厄魯特蒙古出身,可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她同樣也是膚色如脂,眉眼之間倒與回部女子更為相像。”

“可是你看伊貴人進宮以來,皇上可有特別的寵愛了去?”

玉蟬想了想,便也點頭笑了,“可不是。這世上總有‘各花入各眼’之說吧。便是如回部女子的容顏美麗,可是入不入皇上的眼,卻是另外一回事。”

婉兮輕輕點頭,“朝廷平準噶爾,準噶爾是蒙古人,蒙古人裡自然以成吉思汗的後裔血統最為尊貴,故此有出自博爾濟吉特氏的豫嬪進宮;朝廷平回部,回部人裡自然是號稱聖裔的和卓家族血統最為尊貴,所以必定有和卓家的女兒入宮。”

“你看豫嬪進宮已是三十歲,阿窅進宮也已經二十七歲了。皇上卻完全不在意她們的年歲,照樣挑她們入宮,便是因為皇上要的不是她們這個人,而是她們的血統和出身所代表的象徵涵義去。”

“若要與這樣的女子爭寵,其實破壞的是朝廷和皇上對於厄魯特蒙古、回部的一片用心。皇上自是失望,又怎麼可能爭得來皇上的恩寵去?”

玉蟬便也笑了,“奴才明白了。”

二月初三日,皇帝親自祭祀大社大稷。

同日,皇帝下旨,封皇后位下學規矩女子為和貴人。

當日黃昏,六宮又齊到皇后宮請安時,自是都給和貴人道喜。

因是自己宮裡的貴人,那拉氏好歹也要先說些吉祥話兒,這便含笑對和貴人道,“你進宮剛學規矩一個月,皇上就賜封了貴人,這是皇上格外的恩寵。況且皇上還親自賜下了封號,這便更是難得的。”

同樣是皇后宮裡的貴人,直到此時林貴人和伊貴人,還都是以母家姓氏為稱號,並無封號呢。相比而言,和貴人的確是更顯得得寵了些。

那拉氏含笑拍拍和貴人的手,“以和為貴,皇上的心意你自當明白。”

下首列座,語琴不由得轉頭與婉兮對了個眼神兒。

那拉氏這話當然沒錯,“以和為貴”,打完了仗之後都要化干戈為玉帛,這叫“和”。可是這話本身雖說沒錯,卻要這樣直接給和貴人解釋出來,終究有些不是那麼回事兒。

和貴人給皇后行完了禮,因純貴妃沒來,和貴人便走到婉兮面前行禮。

婉兮含笑道,“和貴人可知道,皇上最愛美玉。和貴人這封號倒叫我想起這世上排名第一的一塊絕世美玉——和氏璧。和貴人的封號,便與那塊美玉的‘和’,是同一個字。”

“況且玉璧乃為禮天之器,在玉器之中的地位最為貴重。玉璧又為天子之玉,《周禮》說‘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故此和氏璧後來便化作天子獨掌的‘傳國玉璽’。故此和貴人的封號一經提起,在我心中已是化作那至美、至高的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