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抄沒數億兩黃金回國(三合一)(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的,我們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而為了金錢背叛自己的誠信。”
穆德爾回道。
“很好,你們是我大明皇帝陛下很願意看見和尊重的百姓。”
張煌言說著的時候就瞅見了還被放在外面的一箱箱裝有金條且被開啟的盒子,而因此對自己的麾下官校吩咐道:“保護這位穆德爾先生和在日內瓦所有平民的安全!另外,把這些金條充公,讓後勤部的人來收走。”
“明白!”
因為穆德爾這種不肯配合瑞士貴族的窮人最終在明軍到來後沒有被瑞士貴族們暴力清除,所以,張煌言在接下來用充足的理由,將瑞士所有的金銀珠寶以及土地包括其他產業,除了其身上穿的衣服和所住的小木屋以及一根麵包外,都充了公。
這不是明軍瘋狂劫掠的結果,而是瑞士許多民眾自己的選擇。
或許在很多時候,當統治者能做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事時,被統治者也會做出寧送財於敵也要反抗統治者的事來。
瑞士的貴族們自然是不敢違背的。
畢竟他們現在只是失去財產,如果反抗,失去的可是性命。
另外,張煌言還發動了當地像穆德爾這樣想讓自己國家的貴族變成窮人的平民組成糾察隊,糾察不如實交出財產的貴族。
以致於瑞士貴族們不得不將瑞士境內幾乎所有的財富交了出來。
而大明自然因此獲得了一筆豐厚的財富。
光是負責運輸這筆財富的列車都跑了很多趟。
畢竟這可是歐洲諸國貴族在全世界掠奪上百年來存於這裡的財富。
光黃金都數以億兩計!
再加上大明之前吞併歐洲其他諸國時所得到的財富。
這一切,合計起來,自然是一筆不菲的數字。
歐洲可以移動的財產和技術積累幾乎都搬到了大明。
不可以移動的,如耕地,則分給了當地平民。
因而歐洲的商品市場沒有因為大明在當地擴張而縮減,反而因為大明農奴被解救,而有了更高的收入後得以擴大。
至於可移動的財富,幾乎都被搬到大明後,擺在大明皇帝朱由校和他的朝廷面前的問題是,該如何用這筆不菲的財富。
“科技得繼續作為重點投資的地方,可以藉助大型工程的方式來提升科技,比如往剛剛實現駐軍,派駐了我大明駐藏大臣,正式為大明中央朝廷統治的烏斯藏,得修一條鐵路過去,但那裡許多地方終年皆是凍土,海拔又高,晝夜溫差又大,對鐵軌、建築皆有更高的要求,正好可以以此為目的帶動冶煉工業和建築業上的提升。”
“另外,就是航天器和光學以及通訊,飛機要飛得更高更遠,科學院搞得那個照相機可以繼續改進,儘量在將來,能讓照相機照出來的照片裡的人動起來,還有通訊,朕希望無線電技術可以進一步發展,一直到真的可以像神仙一樣,可以看見千里之外的人和景。”
“還有就是電力得大力開發,工部和河道總督以及科學院、工程院會商一下,是否可以試著建造幾個大型電站,尤其是水電站,看看能不能實現我大明家家戶戶皆能用上電燈,這電站從發電到輸電再到進入到千家萬戶的電器上,可是有很多技藝需要提升的。”
“不要怕沒成果,也不用管這樣做會花多少錢,總之,只要有一項技術有革命性地提升,這錢就花得值!”
“還有基礎性研究,這個一定不要輕視,科技投入的大部分得先花在這上面,內閣和學部以及科學院、工程院議一下,是否興建一批皇家級實驗室;
所謂皇家級,倒也不是說是朕的實驗室,而是顯示其規模與在大明的科技進步這方面的責任等級,皇家級實驗室承擔的任務主要就是各類重大的基礎性研究的突破,比如眼下學界積極探討的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另外透過高倍顯微鏡看到細胞如果再分下去會是什麼等等。”
朱由校在政事堂因為和輔臣們商討如何把大明從全球得來的黃金白銀變成利於大明發展的助推器時,也就提到了科技方面要如何加大投入。
畢竟黃金白銀這些東西如果存起來,就只是一堆重金屬,如果直接被花掉,又只會變成金匙、金釵、金簪這些奢侈藝術品,於華夏文明乃至整個人類進步意義不大。
若不是皇帝朱由校在這之前已經多次成功預見了一些科技成果的出現,在場的輔臣溫體仁們在聽了朱由校說的什麼讓烏斯藏通鐵路,人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人和風景,以及家家戶戶通電這些後,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現在他們可不敢有太多質疑,甚至有些期待如果真的實現這一切會是怎樣的世界。
“陛下說的是,以臣看來,其次還是要在教育上多花心思,尤其是職業教育,如今各大工廠很缺工匠,尤其是技術精湛的工匠;
而各大學堂所培養之學子依舊是著重於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非是對技能的培養,以致於雖然在理論知識方面的確學不好的學子,沒有多少技能,而雖然本朝學校招生一再擴招,可招生之考試目前終究是把大部分學子排除在外的,所以這些未能成為舉人計程車子依舊是大明士林中的大部分,他們大多數只能務農或者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
但我大明現在各大工廠瘋狂在向全球擴張,且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大,而外番貴族們自己的工廠大量倒閉,新興工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也就很需要足夠多的工匠去從事相關有技術的工作,故以臣之見,當立即增建一些專門培養理論知識怎麼都學不好的人接受職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