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先民,因食物資源短缺,走出深山,來到河谷平地,透過發展種植和治水而定居下來,進而產生文明。

第二次是經濟重心難移,隨著北方土地因農業開墾過度而逐漸退化加上戰亂,大量北方百姓開始南移,一直到南宋完成轉移,使得南方大量丘陵和平原得到開墾,而逐漸成為王朝賦稅的主要來源。

而第三次則是歷史上到了明清時期,南方最適宜農業的地帶墾殖也接近臨界點,許多農民無地可種,因而產生許多流民,這些流民很多時候甚至是大規模的出現,如成化年間,荊襄地區就出現數十萬流民,若處置不當,就幾乎可以釀成明末陝西一樣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這些流民為開墾荒地,不得不上山下海,所謂上山便是去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山地開墾出梯田,而也因此這一時期許多福建、廣東的客家人大規模湧入南贛山區,而下海便是大量流民去填湖圍田、海灘造田,甚至漂洋過海去開墾東南亞的荒地,進而引發了這一時期出現的許多土著屠華事件。

現在,朱由校所統治的大明就處於這一時期。

但因為他所主導的大明朝廷主導把流民大規模遷移往東南亞和南亞,所以現在的大規模漢人遷徙主要是出海,往長崎、東南亞、南亞這些地方遷徙。

因此,如今的孟加拉灣沿岸的陸地已經成為了大明漢人移民的聚居區,有是被官府移來的陝西人、山西人,也有自己移來的福建人、廣東人、浙江人。

也就造成這一帶是處處稻花香,村村見漢文,甚至都能見到漢人祭祀祖先的祠堂、媽祖廟這些文化符號

不過,與國內一樣的是,雖然大家文字相同,但因為遷移來的人口籍貫不同,所以造成村村不同音,一村一個方言。

當然,因為爭水而發生大規模械鬥也是有的。

但對於朝廷也有好處,而且朝廷還刻意為之,因為不同地域間的漢人互相制衡,給了朝廷派遣到這裡的官員分制他們的機會,而避免他們形成獨立的漢人政權。

也使得官府可以收得上稅糧。

這一帶已經成為大明的大糧倉,甚至大有印度熟、天下足的趨勢。

拋開民間交易的糧食不算,光是官糧都不少,整個呼格里港的運糧官船就沒斷過。

這些官糧現在皆是大明經略西北和東北後勤糧食來源。

朝廷沒有將西征和在東北拓邊的糧食負擔壓到中土百姓身上,而是轉移到了這些對外開墾的農業區。

畢竟大明本土現在因為氣候不好,災害不斷,很多時候還需要反哺。

不過,對於現在的大明本土,自然災害發生情況還是比歷史上的崇禎時期好很多。

因為國庫充裕和沒有戰爭,所以朝廷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去興建水利、增建公共衛生工程,另外,大量無地百姓遷徙往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區,使得這些百姓不用去南贛、陝南、荊襄、夔東、雲貴這些地方毀林造田、填湖造田,對自然的破壞度也變小,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所以等到現在的天啟十八年,歷史上的崇禎十一年,朱由校發現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無論是烈度和還是頻率都要小很多。

話轉回來。

當聯盟軍的統帥張同敞在抵達鄭和港,看見散落在田野間的白牆黛瓦,和穿著明式漢服的漢人後,就有一種自己還沒離開中土的錯覺。

不過,當張同敞抵達離莫臥兒統治區最近的漢人聚居地——王景弘城(巴特那),看見城外髒兮兮地土人以及一看就很落後貧困的村落後,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沒在中土,而是來到了大明於海外新設的鄭和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