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創作就是影視劇的製作過程。這個過程靠導演一個人是不行的,它是整個團隊協作的成果,除了編劇、導演外,攝影、美術、服化道、置景、燈光、錄音、劇務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度創作完成影視作品的攝製後,只是完成了影視作品的一半工作。和觀眾見面前,還有一道工序,這就是三度創作。

三度創作就是影視作品剪輯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這項工作做得好,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可能會變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要是做得不好,一部優秀的電影也可能被毀掉,後果也是毀滅性的。

好萊塢電影行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就是剪輯權。很多新人導演或者說名氣還不夠大的導演基本是拿不到終剪權的,這項權利基本被各大廠的製片人掌握,當然對一些名導例外。

為什麼導演拿不到剪輯權呢?說白了,剪輯工作和導演工作就不是一個路數,按照導演的想法剪輯出來的片子和專業剪輯師憑藉對故事的理解剪輯出來的片子基本是兩個東西。

所以,專業的工作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當然,大多數導演對剪輯工作也是有一定了解的,不然雙方基本是沒法溝通的。當然也有什麼都不懂的導演,這就另說了。

這幾天林東峻基本在學校露個面之後就一頭撲在北影廠的剪輯室裡。

說到剪輯的歷史,早期是膠片剪輯時代,先將拍攝得到的負片(底片)經過沖洗,得到一套工作樣片。

剪輯師在這套工作複製上進行剪輯,利用剪輯臺把需要的鏡頭從膠片中選擇出來,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臺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個剪開、粘上的過程要不斷地重複,直到得到最終的效果。

剪輯好的工作複製會被送去整理出所有剪輯出入點的編號然後去查詢出對應的負片,衝好的負片被按照剪輯和特效的每一個出入點連線起來,然後這個負片會被洗成成百上千個複製發往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進行放映。

接下來到了模擬時代剪輯,這個時代也被稱為線性剪輯時代。什麼叫線性剪輯?就是剪輯的邏輯順序必須是線性的。

將沖洗好的工作樣片進行“膠轉磁”(膠片轉為磁帶),透過把需要剪輯的素材和剪輯邏輯事先整理好,然後像翻錄磁帶那樣重新錄製一遍畫面。最後將製作完成的錄影磁帶“磁轉膠”(磁帶轉為膠片)來發行膠片複製,供影院放映用。

這種剪輯方式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電視的普及被廣泛應用,電視劇和電視電影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

(剪輯的整個過程詳細分為剪輯(初剪、精剪)、調色、加入特效、配音(旁白、對白、聲音效果等)、配樂等過程,最後成片製作完成。)

這兩種剪輯方式是目前國內主流的剪輯方式,大多數電影基本用的還是膠片剪輯的方式,這種方式減出來的畫面更精緻。

接下來兩三年後國內將慢慢進入數字剪輯的時代,利用電腦和編輯軟體的剪輯方式讓剪輯師從重複的機械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將衝好後的工作樣片高精度掃描為“數字中間片”,然後在電腦軟體上進行剪輯等後期製作。

最後將製作完成的片子“磁轉膠”來發行膠片複製,供影院放映用。

如果是數字影院,就不必磁轉膠,直接將片子輸出成“數字複製”就行,就是壓縮成一個數字檔案,儲存在硬碟裡。影院拿到數字複製和金鑰就可以放映了。

林東峻重生之前的世界線上,大家基本都已經使用數字剪輯方式,全程工作在電腦剪輯軟體上進行,此時,業內慣用的還是傳統剪輯方式。

“陳師傅,這幾天辛苦您了!”林東峻看著已經完成的四小時的初剪版本對北影廠的這位老牌剪輯師感謝道。

“沒事,你花錢我可不得好好幹活麼。而且你自己還提供了分鏡頭指令碼,還有你在旁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老頭子我聽得耳朵都已經起繭了……”

陳老頭嘟囔了一句。實際上這位師傅年紀不算很老,剛過五十,林東峻為了這部片子的剪輯,這幾天沒少跟在後面提供建議。

主要是他的腦袋中有成片,雖說不是很滿意,但是借鑑一些東西可以提高不少效率。而且,林東峻和陳新明也約這位陳師傅以及幾位徒弟出去搓過幾頓飯,即使林東峻干涉了人家不少工作,老頭子也只是抱怨了幾句……

所以,《驢得水》的剪輯工作基本就在按部就班中進行,這部片子裡面的配樂也不多,林東峻也協商好了北影廠內部的配樂人員,一部喜劇片也犯不著找什麼配音大師來操刀,而且林東峻還有原版可以借鑑,所以一切都有序的進行著。

現在,林東峻考慮更多的是電影的那首宣傳曲《我要你》由誰來演唱,電影中菲姐湊合著唱了就行,林東峻還想找專業音樂人唱一版,也是宣傳的一部分。

有人可能會問,你這後期就只有三十多萬資金了,宣發怎麼做?

這個年代宣發和後世製片方全程參與還不太一樣,宣傳工作基本是由電影院和發行發負責的,製片方製作完成片之後基本就沒什麼事了,等著上映就行。這個之後會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