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崇禎之怒【一更(3k)】(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琳澤的確很需要糧食,張獻忠肆虐湖廣湘贛以來,南直隸的米價一直居高不下,幾個大軍每天的糧食消耗量是驚人的,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但相比於糧食,朱琳澤更想要招募一些江陰鄉勇訓練成軍。
“大災之年,百姓生活不易,百姓們的好意本王心領了,只是百姓們的糧米本王不能收。”朱琳澤說道,“江陰鄉勇驍勇善戰,皆是強軍之材,本王想從江陰鄉勇中挑選精悍之士,訓練成軍。”
這件事情朱琳澤在崇明吃慶功宴之時就在席間和閻應元提及此事。
閻應元對朱琳澤的藩王身份還是有所顧慮,當時並沒有答應下來。
陳明逢知道朱琳澤的心思,陳家在江陰的影響力不下閻家,見閻應元遲遲不肯答覆,陳明逢湊上來說道:“能跟著王爺是江陰鄉勇們的福分,王爺若是想招募江陰鄉勇,陳某替王爺佈告鄉里。”
“有勞了。”朱琳澤謝過陳明逢。
有了陳明逢的這句話,朱琳澤也不客氣,就地在江陰招募鄉勇,尤其是參加過南沙島之戰的江陰鄉勇,優先錄取。
朱琳澤賊心不死,希望閻應元能夠來南陽王府這邊帶這些江陰鄉勇。
閻應元有功名在身,更兼文武雙全,上馬能管軍,下馬能處理民政事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朱琳澤的隊伍中最缺的就是閻應元這種文武全才。
閻應元還是像上次在宴席中一般,婉拒了朱琳澤,隨即告辭離開。
“陳家和閻家是世交,這閻應元就這脾氣,王爺莫要介懷。”陳明逢揹著手,放著閻應元離開,對朱琳澤說道,“自從辭了江陰典史之職,這閻老弟便閒賦在家,以耕讀為樂,不再過問官場之事。”
“不盡然,閻應元若是真的醉心耕讀,那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組織鄉勇保衛鄉里,抗擊匪寇。”
朱琳澤並不認同的陳明逢的觀點,閻應元的確有心歸隱,但同時也心繫天下蒼生,要不然在明朝大廈已傾之時,閻應元也不會挺身而出,帶領江陰百姓抗清,直至最後戰死。
既然閻應元不願出仕,朱琳澤也不好強求。
“王爺,聽聞竹塹即將開港,江南的同行們託陳某來問問王爺,竹塹何時開港,開港之後,我等是否能在竹塹設立商館、會館?”陳明逢徑直問道。
去年沈廷揚在江南各地大量採買絲綿之時,陳明逢也貢獻了三千匹綢緞和兩千匹棉布。靠著這三千匹綢緞和兩千匹棉布的利潤,陳家今年所獲之利倍於往年。
這一次為沈廷揚提供絲綿的江南商賈都賺的盆滿缽滿,那些觀望猶豫不決的絲綿商賈則是後悔的捶胸頓足。
鄭芝龍的吃相的太難看,朱琳澤一下子返給這些江南絲綿商兩倍於鄭成功的利潤這對江南的絲綿商人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去年那些觀望不前,手裡壓著絲綿不肯給沈廷揚提供絲貨、棉貨的商人現在也都蠢蠢欲動。
朱琳澤知道這些絲綿商人的顧慮,鄭芝龍經營閩臺地區近二十年,底蘊之雄厚遠不是朱琳澤能比的。這些絲綿商人對朱琳澤開臺一事沒有信心。
但現在不一樣了,朱琳澤已經在竹塹成功安置了兩三萬移民,開闢了和佛郎機人的通商渠道,甚至還一度粉碎了鄭芝龍企圖攻佔竹塹的陰謀,讓鄭芝龍賠了老弟又折兵。這些跡象都表明,這個年輕的藩王在臺海地區和鄭芝龍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逐利是商人的本性,雖然現在頭子朱琳澤要冒很大的風險,但回報也是非常豐厚的。因此陳明逢此行除了給朱琳澤送糧米犒軍之外,也是替江南的絲綿商人來探探朱琳澤的口風。
江南絲綿商人的用意也很明顯,他們想越過朱琳澤減少朱琳澤的中間經手的環節和西洋商人進行貿易,以賺取更多的利潤。這一點無可厚非,換做朱琳澤是這些江南絲綿商人他也會這麼做。
等竹塹發展起來之後需要更多的物資,對物資的需求種類也更加繁雜。朱琳澤往後也沒那麼多精力包辦所有的物資採購和運輸,日後竹塹發展所需的種種物資還是需要依靠這些商人。這些商人採購運輸物資的效率要遠比朱琳澤高。
絲綿商人不僅僅只單純經營絲綿,絲綿只是他們主營的業務。比如這個陳明逢,主營書籍刻印,但陳家也兼營絲綿。
只是現在朱琳澤還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不能像鄭芝龍一樣每年在東洋、南洋地區收取鉅額的保護費。再者竹塹才剛剛開發一年不到,基礎設施比較差,竹塹港的吞吐能力比較有限,停泊朱琳澤自己的那些艦船都比較勉強,更不用說接納江南商人的商船了。
最重要的一點,竹塹目前的稅收體系還沒搭建起來,負責稅收的人才尚在培養之中。朱琳澤不想在竹塹的稅收體系沒成熟之前就接待這些江南商人。
朱琳澤現在是用銀子來砸軍隊,這兩年他還需要靠絲綿的巨利養軍,並不打算出讓其中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