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糧食安全(第3/3頁)
章節報錯
清軍隨退,但是並沒有崩潰,因此李過也沒有下令追擊,而是見好就收,也退了回來。
山東一線的戰事的順利,朱琳澤感到很高興,收會山東,南直隸也就多了一道屏障,多了一層保障。
對於李定國未能迅速攻下濟南城和聊城,朱琳澤也表示理解。
現在朱琳澤最擔心的還是西線的豫南和湖廣戰場,只是豫南和湖廣方面暫時還沒有什麼訊息。這讓朱琳澤有些坐立不安。
也不知道黃得功的虎賁軍現在到哪裡了,進入到湖廣地界沒有。
現在能不能保住湖廣,關鍵就在黃得功的虎賁軍能不能及時入援湖廣。
倒不是說馮雙禮能力不行,朱琳澤還是相信馮雙禮的能力的。
馮雙禮是他麾下為數不多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的將領,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馮雙禮有能力,但他現在手裡就三標人馬,能做的事情也十分地有限。
“朝廷雖然去歲歲入有所增加,不過很多賦稅的增加是來自桑田和棉田,而不是來自稻田。”
弘光二年的財政收入很好看,陸聞達在看完了弘光二年的財政收入之後臉上還是充滿了憂慮。
“據臣所知,江南、浙江的稻農見種桑養蠶,種棉織布所獲之利要倍於種植稻米,紛紛改種桑棉,長此以往,決非幸事。”
“陸先生何處此言?這些桑田棉田所獲之利可用於購買稻米,江南的糧田雖然少了,但湖廣的糧田卻在增多。再者,現在本朝可不止從湖廣可以收糧食,亦可花銀錢走海路從南洋和日本購入。”倪元璐的意見和陸聞達向左。
江南的稻田日趨減少,桑田和棉田增加也不少弘光朝才有的事情。前幾朝也沒見出什麼亂子。
只是在閩王該織造局為國營紡織廠,下旨允許並支援民間興辦工廠之後,對生絲和棉紗的需求陡增,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江浙一代桑田和棉田的種植面積這才一年比一年多。
現在這些桑田和棉田都能收上稅來,國營紡織廠也是納稅大戶。
絲綢和棉布更是大明朝緊俏的外貿商品。
牽一髮而動全身,倪元璐不希望朝廷在這方面出什麼岔子,進而影響到朝廷的稅收。因此倪元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倪尚書可以保證每年都買到糧食嗎?再者,萬一南洋諸國和日本的糧食坐地起價,可怎生是好?我大明朝百姓的飯碗難道要掌握在他人手裡?”陸聞達向倪元璐發問道。
“他敢?我大明朝海軍之強,不下於成祖士氣鄭和下西洋之時,南洋諸國和日本,若敢坐地起價,讓海軍過去兜兜風便是。”倪元璐反駁道。
倪元璐並不認為這些蕞爾小國有膽量和大明朝叫板,陸聞達的擔心不過是無稽之談。
“要是他們與我大明交惡,不種餘糧了呢?”
“陸聞達,你鑽牛角尖是不是?”
......
朱琳澤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聽陸聞達和倪元璐吵架。
兩個人都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陸聞達擔心的大明朝的糧食安全問題。
江浙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長,朱琳澤也是看在眼裡的。
受益於絲綿貿易的紅利,放棄種植經濟效益較低的稻田,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桑田和田是大勢所趨。
只是糧食問題也只得關注, 陸聞達的擔心不無道理,弘光二年從南洋諸國採買的糧食就已經比崇禎十七年要高了足足兩成,採購糧食的成本確實大大增加了。
當然,倪元璐也沒錯,眼下徹底改變朝廷財政入不敷出的現狀也是當務之急。
雙方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發表自己的言論罷了,朱琳澤並不反感這樣的吵架。要是吵著吵著能把問題解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民以食為天,閩王,眼下趁著問題尚小,朝廷還沒出現缺糧的情況,著手解決還來得及,要是到時候鬧糧荒,縱然有再多的絲綿和銀子又有何用?這些東西又不能填飽肚子。”
兩人吵累了,陸聞達也懶得再和倪元璐繼續爭吵下去,對朱琳澤說道。
“孤知道了。”朱琳澤轉而又問倪元璐道,“倪尚書此番來閩王府所為何事?”
“回閩王,為銅錢的事情而來。”倪元璐向朱琳澤行了一個禮說道,“銀元和銅元發行之時的兌換比例是一銀元兌換一千銅元,現在銀賤銅貴,一銀元所能兌換的銅元已經不足八百銅元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