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到這個時空究竟改變了什麼?

這是朱琳澤有生以來第一次興起大獄,朱琳澤毫不手軟地將所有涉事的大小官員全部緝拿入獄,等待審判之後進行判決。

朱琳澤也清楚這是治標不治本,只要他現在的教育系統沒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執行體系。等到風頭過後,類似的事情依舊還是層出不窮。

教育問題關係到朱琳澤後續改革工作的推進,沒有足夠的人才給他用,任何改革都只是空談。

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少數精英官僚,遠遠無法滿足朱琳澤的需求。

大明朝的科舉四年舉行一次,每次中進士的也不過四五百人,而這四五百人中又有多少人堪用還是個未知數。

不說大明朝的北廷,就說現在朱琳澤所控制的半壁江山,這四年一出的四五百人就算堪用,其數量也遠遠不夠。

朱琳澤想要把手伸向基層,想讓朝廷的政令出縣城,就必須培養出數量龐大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辦事能力的吏員。

而這,只有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才能做到。

為此,朱琳澤不顧朝臣們的強烈反對,在事後就專門設立了教育部,專職負責新式教育一事。

六部制度沿用了千年,現在朱琳澤驟然又增設一部,引起了那些保守官僚的強烈反對。

他們擔心朱琳澤會依次為突破口,日後又不斷增設奇奇怪怪的部,削減現有六部的權力。

教育部雖然成立,迫於現實壓力,朱琳澤還是做出了相應的妥協和讓步,科舉之事一切循舊例,不在教育部的管轄之內。

教育部尚書的人選也由原來的宋應星,變更為德高望重的左懋第。

除此之外,朱琳澤也將原本的學堂更名為學校,讓宋應星出任大明帝國大學的校長,其弟宋應昇出任應天府的提學官,負責應天府的各學堂的事宜。

大明帝國大學內原本也有專門的師範學堂,朱琳澤以此為班底骨架,將原本隸屬於大明帝國的師範學堂獨立出來,調撥經費,進行擴充成立專門的大明師範大學堂。

這些事情全部由朱琳澤親自經手操辦,連日的操勞,讓朱琳澤身體有些疲憊,感到有些不適。

朱琳澤召來吳又可給他看看病,吳又可看完後表示。

“閩王年富力強,身體並無大礙,只是太過勞累,注意調養,休息幾日便可。”

聽說朱琳澤染病,吳又可也是非常緊張,直到給朱琳澤把完脈,吳又可這才長舒了一口氣,慶幸朱琳澤並未染上什麼重疾。

“先生倒是越活越年輕了。”

朱琳澤見吳又可容光煥發,忍不住揶揄道。

他想起近年時間都花在軍務和政務上,已經有好些時日沒有見過吳又可了。

就算每次到帝國大學巡視,也沒見過吳又可的身影。

“託閩王的福,又可不必為俗務所擾,平日裡除了教授學生之外,便是做些學問,因此越活越舒坦了。”

吳又可收起藥箱子說道。

“先生難得來一趟,今日便一起喝個茶吧。”朱琳澤對吳又可說道。

“求之不得,又可聽說閩王這裡有不少好茶。”吳又可說道。

“先生要是想要茶葉,只管來取便是。”

朱琳澤讓府內的下人沏了茶,端上來招待吳又可。

吳又可泯了一口茶,放下茶盞說道。

“閩王這次專門設定了師範大學堂,又可有個請求。”

“先生是想也專門設定醫科大學堂?”

朱琳澤猜出了吳又可的心思。

“正是,我大明朝缺的不僅僅是先生,醫師也是緊缺。又可兒時學藝,又可的老師也僅僅只帶出了寥寥數個醫師,大學堂所採用的課堂傳道受業的這套做法,培養醫師的效率可比先師要高多了。

要是能培養出更多的醫師,也能救下不少人的性命,這可是個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