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通商之請朱琳澤,朱琳澤在思慮一番之後,還是同意了。

“通商乃是互惠互利之好事,只要爾等在我大明海域奉我大明之法,我大明歡迎你們來此營商。”

通商雙方都有利可圖,朱琳澤能接受和西班牙人通商,沒理由將荷蘭東印度公司拒之門外。當然,前提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明的海域奉公守法。

同時這也算是給安東尼·範·迪門一個臺階下。

荷蘭東印度公司接觸大明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和大明通商謀取利益。

安東尼·範·迪門爭取到了和大明官方通商的權利,回到荷蘭對東印度公司也能有個交代,也能促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更快地履行條約上的內容。

雙方談妥之後在合約上籤下了各自的姓名,並印了金印。

這紙在後世被稱之為《熱蘭遮條約》,荷蘭亦稱之為《福爾摩薩條約》對大明朝有這十分深遠的意義。

《熱蘭遮條約》是大明朝從一個陸權國家走向海權國家的正式起點,至此,大明的拓殖時代正式來臨。大明朝的艦船從這裡駛向七大洲四大洋,駛向現代化。

條約簽署完畢,為了表示誠意,朱琳澤釋放了安東尼·範·迪門以及三百名荷蘭船員,讓他們回巴達維亞籌集欠款來贖人和船,以及賠付戰爭賠款。

“臺灣既已設府,當地的人口田畝,應當儘早統計出來,作為徵稅的憑據,至於番民,生番暫且不管,熟番須將其登記造冊,將他們的人口給統計出來。”朱琳澤一面走一面對沈鐵說道。

“臺灣府各地可以借鑑竹塹地區的先進生產建設經驗,開墾新田,增設工廠。”

竹塹雖然人口已經飽和,但臺灣其他地區的人口尚未飽和,還可接受一部分大陸的流民。

臺南地區的民眾多是來自閩南,為了安撫當地民心,朱琳澤封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為開臺王。

當然,此舉也意在削弱鄭氏在臺南民眾中的影響力,這才是朱琳澤封顏思齊為開臺王的用意所在。

臺南的事情處理妥當之後,朱琳澤便乘舟北上,前往竹塹。

竹塹是朱琳澤的真正發跡之地,當初在南京,最多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到了竹塹之後,他才得以放開手腳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從而奠定了他今日的基業。

朱琳澤在竹塹民眾中的地位和神沒有多少差別,竹塹人可以不知道弘光皇帝,但卻不能不知道閩王朱琳澤。

朱琳澤剛剛在竹塹下船,得知閩王來竹塹的訊息,當地民眾敲鑼打鼓,鳴放爆竹歡迎朱琳澤的到來,比過年還有熱鬧。

港口上早早聚集了數萬竹塹民眾,只為一睹閩王之風采。

朱琳澤在他們心中和神的唯一區別則是神是虛無縹緲般的存在,而朱琳澤則是切切實實存在的人間真神。

港口邊上的早已經修建好了商業區,商業區內已經有商人購買會館入住。

用來儲存貨物的倉庫由於往來的貨物太多不夠用,沈鐵不得不在旁邊又劃出了一塊地用來修建倉庫。

除了倉庫不夠用之外,竹塹港的船位也是十分緊張,一度出現了千金難買一船位的局面。

朱琳澤在萬眾矚目之下騎馬走過碎石路,進入竹塹主城。

竹塹城是臺灣府的第一座稜堡,也是最後一座。

修建稜堡成本高昂,當初朱琳澤修建在竹塹修建稜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畢竟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敵人,強敵環伺之下,堅固高大的城牆更能給予竹塹民眾以安全感。

但現在朱琳澤已經沒有在臺灣修建稜堡的必要,他的海軍就是臺灣府最好的城牆!

朱琳澤來到他當初辦公生活的宅院,這座宅院由於朱琳澤在這裡居住過,一直被空置著,現在沈鐵的臺灣知府府衙就設定在對面。

“這麼好的院子就這麼空置著可惜了。”朱琳澤說道。

“這是閩王的居所,臣不敢妄動。”沈鐵跟在朱琳澤身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