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重開海禁(第3/3頁)
章節報錯
隨行的親隨在朱琳澤的授意下向當地的農戶的買了一些魚肉果蔬,令隨行的廚師烹飪。
在烹飪的間隙,朱琳澤和兩人在這個小漁村附近逛了逛。
飯食準備完畢,朱琳澤大大咧咧的坐下,讓章正宸和馬嘉植二人一同進餐。
朱琳澤雖無天子之名,但已有天子之實。
全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弘光朝雖名為弘光朝,但掌舵人並非弘光帝朱由崧,而是攝政監國的閩王朱琳澤。
二人有幸能和朱琳澤一同進餐,無不感到榮幸之至。
落座之後,朱琳澤也不急於落筷,問二人道:“方才看了這個漁村,你二人可有和體悟?”
章正宸和馬嘉植互相看了一眼,馬嘉植想了想,壯著膽子說道:“人太多,田太少。”
“說詳細點。”朱琳澤不動聲色地說道。
他對馬嘉植的這個回答還算滿意,這六個字倒是說到了點子上。
“臣方才留意了一番,粗略地看了看,這個村子約莫有七八十戶人家,以每戶六人計,全村約莫有四百五十人,而此村可耕之田據臣粗略估算,最多也就五百餘畝,算下來,每人能耕之田最多也就一畝餘。”馬嘉植說道。
“雖然漁民可下海捕魚補貼家用,但捕魚所獲無定數,且海上多風浪,兇險異常,就算能捕撈些海貨回來,恐怕也難以養家餬口。”
“說的有理,但賬可不是這麼算的,農戶也有窮戶與富戶之分。”朱琳澤夾了一口魚肉丟進嘴裡,說道,“咱們現在在的這戶人家可就有水田七十三畝,那些田少的農戶恐怕一戶也就只有兩三畝薄田。”
“閩王明察秋毫。”二人拱手道,他們的眼睛一直落在桌上的飯菜,只是遲遲不敢下筷。
“你們兩個到福建也快一年了,從閩西到閩東,再到現在的閩南都走了一遍,孤若讓你們治理福建,你們可有何良策?”朱琳澤繼續問道。
“開海禁!”二人異口同聲道,“福建地瘠田少,國初人少,閩省之民尚有田可耕,能夠勉強餬口。但現在福建的人口倍於國初,而新墾之田卻少之又少,想要養活福建數百萬生靈,唯有出海謀生一途。”
朱琳澤點點頭,福建現在具體有多少人口他還沒來得及統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福建現在的人口肯定已經遠超現有的土地承載能力。隔壁廣東的情況也差不多。
明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閩粵百姓苦於天災人禍,田地稀少,苛捐雜稅繁重,不少破產的百姓出海下南洋謀生。
朱琳澤多次在報紙上提及開海之事,就是為了收復福建和廣東之後,為下南洋造勢。
當然,臺灣也能夠吸收一部分福建廣東的難民,畢竟現在臺灣的開發程度還很低,開發潛力還很大。
不過朱琳澤並不打算只開發臺灣一島之地,南洋還有更為廣袤的空間。
反正他現在已經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撕破臉皮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的膏腴之地,比如馬六甲和巴達維亞,他早就垂涎三尺了。
尤其是馬六甲,這可是戰略要地,現在要是能將這塊戰略地要地拿下來,可是造福子孫,福澤千秋的好事。
大明朝在國力強盛之時,對南洋地區的控制亦有先例可循,曾在舊港地區設定過宣慰司,不倫其控制力如何,但至少這些地方曾經名義上也是大明朝的一塊飛地。
論對這些地方的主權,大明可比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更合法。
鄭和下西洋之時,就曾在舊港地區築城造港口,建設倉庫作為船隊的中轉站。
海禁,朱琳澤不僅要開,而且還要開的很大。
現在不多佔些地方,以後想佔都沒得佔。
更何況大明相比西葡荷英法等國,有這人口上的絕對優勢,只要能邁出開頭最艱難的一步,走向海洋,將本土的流民遷移到這些地區,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絕對要比這些小國要強。
“海禁是一定要開的,但這海禁一開,如何管理沿海各省之百姓,便是一大難題。”朱琳澤悠悠說道,“尤其是閩粵,向來有出海營商的傳統,沒開海禁之時便有大量百姓私自出海,開了海禁之後又會有多少百姓會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