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早已在龍巖城佈置了大量密探,黃得功的軍隊一動,早有密探給漳州、泉州方面送信。

黃得功的目的間接明瞭,直接奔著漳州府城而去,希望能夠一舉拿下漳州。

相較於早早抵達漳州城,迅速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的鄭鴻逵,黃得功的準備就顯得非常倉促了。

黃得功的前軍、中軍、後軍有著一段很長的間隔,輜重車輛更是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閩道之難不亞於蜀道,閩省境內多山,山脈丘陵縱橫,河流曲折蜿蜒且多淺灘,且現在為雨季,降水甚多,漳州境內雖有九龍江,但水運的風險太高。

因此行軍還是走崎嶇的羊腸小道,黃得功的五千家丁皆空手而行,體質本來就比一般計程車卒要好,因此行軍走的快。

但後面的輜重隊伍肩扛手提,無論怎麼趕路也趕不上前方的隊伍。

黃得功的幕僚楊龍友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急忙提醒黃得功道:“黃將軍,後面的隊伍沒跟上來,咱們的糧草都在後頭,是不是等一等後面的隊伍,或者派些精兵押送輜重隊伍。”

福建交通不便,糧食輜重難以運輸補充,要是糧草出了差池,軍心必然大亂。

黃得功雖然在龍巖已經有些時日,但對龍巖的瞭解並不深。

在龍巖的這段時間,黃得功最多也只是放出哨騎偵查龍巖附近的地形的道路,而再深入一點的地方,黃得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只能依靠當地嚮導給他帶路。

黃得功想了想說道:“兵貴神速,閩王等人在泉州方面有所動作,鄭芝龍這廝很快就會派兵增員漳州,鄭芝龍的援軍要抵達漳州,咱們想要拿下漳州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黃得功雖然知道後方糧草的重要性,但還是決定不等後面的隊伍,率家丁先行。

要是閩王迅速拿下泉州,漳州傳檄而定,靖武小朝廷也就沒了。閩粵的戰事也基本宣告結束,屆時他黃得功將無仗可打。

而這次入閩,他最大的戰功便是收復汀州、龍巖這些小城,比起左良玉、馮雙禮兩人收復福建行都司、福建省城的功績實在是有點不夠看。

鄭鴻逵抵達漳州的速度遠比黃得功預想的要快,鄭鴻逵輕裝行進,大軍迅速抵達了漳州。

大軍進入漳州府城之後,鄭鴻逵並沒有坐以待斃,消極防守。而是決定乘著黃得功行軍之際,打黃得功一個伏擊。

鄭鴻逵挑選了三千精銳之士,在官道兩旁邊設伏。

這三千精銳皆是本地山民,在莽莽蒼蒼的山林之中,踏著一雙草鞋,健步如飛。

他們對漳州當地地理環境的瞭解程度遠強於還需要靠當地嚮導引路的黃得功部。

藉著茂密植被的掩護,鄭鴻逵舉起千里鏡觀察著黃得功所部的一舉一動。

相較於上一次見到黃得功的隊伍,此時黃得功的隊伍紀律要比之前散漫許多。

果然還是不能讓士兵過的太多安逸,鄭鴻逵在觀察片刻之後,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鏡,不由得感慨道。

只是紀律散漫歸散漫,黃得功的這些營兵,戰鬥力仍舊不可小覷。

黃得功所部營兵的陸戰能力,放在靖武朝,至少也能排在第一檔,足以和他們鄭家的精銳家軍相媲美。

鄭鴻逵最終還是決定打黃得功的輜重隊伍,黃得功的輜重隊伍雖人數眾多,但很多都是民夫,只有少量黃得功的兵丁隨行掩護。

黃得功的嚮導亦是他鄭鴻坤早就佈下的耳目,鄭鴻逵讓人給這些黃得功的嚮導傳遞資訊,將黃得功引向歧路,為他伏擊運糧隊爭取時間。

準備停當後,鄭鴻逵把握住時機,三千精銳從官道兩盤的山嶺裡殺了出來,直接截住了黃得功的輜重隊伍。

雙方在狹小的官道上展開了搏殺。

負責押送輜重隊伍的兵丁被鄭鴻逵打的措手不及,但還是很快表現出了良好的作戰素養。

負責押運輜重隊伍的參將吳濤,一面派親兵向黃得功彙報輜重隊被劫的訊息,請求援兵。一面組織麾下士卒結陣以抗敵軍。

在吳濤完成結陣之後,原本被偷襲,處於劣勢的黃得功部很快穩住陣型。

吳濤衝鋒利用地形,死死卡住官道上的平坦之地,以長槍據敵,不給鄭鴻逵的精銳以接近搏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