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亮當初和朱琳澤勤王交戰的時候,大順軍的軍力還處於鼎盛時期。

天津衛河一戰,李自成也知道,不過當時李自成只是對南陽王朱琳澤這個名字多留了個心眼,也沒太當回事。不想今日從南陽王搖身一變,變成閩王的朱琳澤成了他的勁敵。

傷痕累累,躺靠在太師椅上劉宗敏聞言臉色也變得非常難看,真如劉芳亮所言,那江南,大順也去不得了。

“我大順經營荊襄兩年,荊襄之地可比陝地還要穩固,若和明軍聯手抗清,我大順在荊襄大有可為。”負責留守荊襄的白祖旺也主張和明軍合作,留守荊襄。

荊襄是大順最後一塊根據地,也是最穩固的一塊根據地,要是丟了荊襄,他們可就從政府軍變成流寇了。白祖旺不想放棄荊襄之地。

“陛下。”顧君恩硬著頭皮向前一步,說道,“閩王朱琳澤多次致信言共同抗清之事,其軍屯於南陽已久,要是他們想乘機攻我大順,早就動手了。

如今明軍主動出手相救,足見其誠意,臣以為,聯明抗清之事可行,朱琳澤所提出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大有可為。

以我大順一支孤軍難敵清軍,但要是和明軍聯手抗清,必能抵擋清軍之鋒鏑。”

不出所料,顧君恩的發言引起了大順文武百僚的猛烈抨擊。

文臣們很多都給自己找好了退路,像牛金星這等已經遣使聯絡滿清,商談投降事宜的不在少數。

而武臣則是和明軍交戰多年,驟然和明軍合作,一時接受不了。

李自成細細咀嚼著顧君恩的這番話,也覺得顧君恩說的有道理。

在京師和山海關的時候,顧君恩就提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建議,李自成現在也後悔當初沒有采納顧君恩的建議,反而聽信宋獻策之言。

要是當初採納了顧君恩的建議,如今也不至於落魄至此,山海關一戰也未必敗北。

朱琳澤若是讓他李自成投效於明廷,李自成肯定不願意,他李自成在最落魄的時候被孫傳庭打的只剩下十八騎遁入深山。當時的情況李自成比一般的土匪好不到哪裡去,就算是這樣,李自成也不願意投降明廷。

更不用說現在他還據有荊襄之地,麾下還有二十萬大軍。

但朱琳澤在信中所說的是合作,也就是說雙方的關係是平等的,這樣的條件李自成也不是不能接受。

李自成現在唯一顧慮的是,明廷是否是真心實意要和他聯手抗清。

李自成沒有立刻做出決定,屏退重臣之後,李自成留下劉芳亮和劉宗敏、劉芳亮、袁宗第這三位他最為倚重的大將,當然,李過和高一功也是李自成所倚重的大將,只是現在此二人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是生是死。

除了三位順軍大將之外,顧君恩也被留了下來。

見顧君恩被留了下來,牛金星和宋獻策互相對視了一眼,默然離開了大殿。

“宗第,方才你一言不發,現在殿內都是咱們的老弟兄,聯明抗清之事,你有什麼想法但言無妨。”

早年跟隨他的老弟兄雖都以封侯封伯,但李自成還是習慣稱呼他們的名字。

“這個閩王年紀輕輕就監國南明,手握南明軍政大權,而今手裡又有強軍,必非善類。”袁宗第開口說道,“但月只有這樣的人,方能抗擊清軍,依臣之見,只要明軍有十足的誠意,未嘗不能和明軍合作。”

顧君恩是贊成和明軍合作的,李自成將他單獨留下,顧君恩心知李自成也有和明軍合作之意。只是李自成不知明軍是否有誠意,不願單純地被明軍當槍使,替南明擋清軍鐵騎。

“依臣之見,陛下可答應朱琳澤所提出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之策,陛下移駕荊州,置大將戍守襄陽。

若是明軍肯助我大順軍守襄陽,則與明軍合作,若明軍不助我大順軍守襄陽,陛下則可乘舟東下,拿下武昌,直取江南!”顧君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