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存亡之秋(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琳澤現在最擔心的還是在山東的李定國。
朱琳澤這次襲掠遼東,入關的清軍肯定會對山東的閩王軍展開報復。也不知道李定國那邊的情況這麼樣了,清軍是否南下?李定國有沒有守住山東?
船隊行至登州,就見陸聞達神色匆匆地趕來。
陸聞達顯得有些慌張,果然在得知明軍襲掠遼東之後,京師城的滿清高層很快反應過來,一面調遣兵力回援遼東,一面以多鐸為帥,南下山東,直取南京。
這比歷史上多鐸南下還要提前了十天左右,歷史上多鐸是在崇禎十七年十月初才從京師南下,而現在才剛剛九月下旬。
“清軍攻勢兇猛,已下濟南青州二府,萊州府也岌岌可危。李標統和邢夫人見武城、臨清難守,守了幾日之後便炸燬帶不走的紅夷重炮和糧草輜重,將主力集中在聊城,以拒清軍。”陸聞達說道。
“多少清軍南下?”朱琳澤皺眉問道。
他原本的設想是依託武城、臨清、聊城三座城池構築三道防線,節節抵抗,以空間換時間,慢慢消磨清軍。
至於濟南府和青州府丟的這麼快他一點也不意外,就金聲桓在青州府和濟南府留下的那些雜兵,濟南府和青州府能守到現在那才是見了鬼了。
李定國不會平白無故地放棄武城和臨清。李定國在和清軍稍微接戰之後就主動放棄武城和臨清一定是來犯的清軍人數眾多,不得不集中兵力重點防守聊城。
“正白旗和鑲白旗的大部分兵馬都來了,還有孔有德和耿仲明的漢軍,根據線報現在吳三桂和高第的關遼軍也在往聊城趕。”陸聞達滿面愁容,“吳三桂和高第的關遼軍要是抵達聊城,少說也有八九萬的清軍,這可都是清軍精銳,李標統那裡的情況並不樂觀。”
“八九萬的清軍?”朱琳澤瞪大了眼睛,“清軍不打李自成了?關遼軍不是跟著阿濟格在打太原嗎?”
吳三桂和高第的關遼軍本來是跟著阿濟格攻伐李自成的,要是被劃到多鐸麾下,對於南明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太原城已經被清軍攻破了。”陸聞達說道,“姜瓖降清獻了大同,山西北部門戶洞開,太原守不了多久,現在李自成在山西只剩下了晉西南一隅之地。”
在朱琳澤的記憶中,防守太原的陳永福雖然是以明朝降將的身份加入大順,但防守太原還是非常給力的,清軍在紅夷大炮運抵太原前,太原依舊是巋然不動,清軍對太原堅城無計可施。
直到十月初清軍的紅夷大炮才運到太原,轟開太原的城牆這才攻入太原。
現在才九月底,難道是自己的出現煽動了蝴蝶的翅膀,改變了歷史?
要是八九萬清軍鐵了心的要吃掉他的閩王軍主力,李定國就算有高傑的三萬餘步卒一千餘家丁在聊城襄助也不一定扛得住清軍的進攻。
“陸長史,此話當真?真有八九萬清軍在打聊城?”高傑焦急地問道。
高傑的夫人邢夫人也在聊城,他擔心邢夫人的安危。
“眼下關遼軍還沒到聊城,要是關遼軍到了聊城,清軍就有這個數了。”陸聞達對高傑說道。
高傑聽後稍微放寬了心。
不過陸聞達此番前來還帶來了兩個更壞的訊息。
劉澤清已經反了!目下正和馮元彪的兩萬淮安鄉勇在淮安府城附近鏖戰,以爭奪淮安城!
駐守在壽州的劉良佐也在觀望之中,正蠢蠢欲動,也已經有了反明降清的跡象!
更糟糕的是朝廷見清軍大舉南下,已經向京師派遣了使者議和。
“朝廷兵力不足,聖上直接加封鄭芝龍為延平公,其子鄭森賜國姓,贈名成功,只恨膝下無女不能和鄭家聯姻,以期鄭芝龍能整軍北上勤王。”陸聞達補充說道,“此誠朝廷危急存亡之秋也。”
“鄭芝龍是何態度?”朱琳澤問道。
朱琳澤對鄭芝龍並不報什麼期望,鄭芝龍這個牆頭草這個時候滿清要是許以他裂土福建,就算弘光朝封他為延平王都不一定會挪窩。
而且鄭氏集團以水戰見長,鄭氏集團的兵並不擅長陸戰,就算和清軍陸戰,也沒多大用處。
“鄭芝龍尚在觀望之中,倒是其子鄭森湊了千餘兵馬乘船北上到南京勤王。”陸聞達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