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也不是第一次督漕運之事,這點事情都弄不明白,實在說不過去。”朱琳澤不悅道。
不知道具體有多少漕工,他就沒辦法妥善安置解決這些漕工的衣食問題。
“漕運就是一筆糊塗賬,莫要說臣,滿朝上下只怕是沒一人能算的清楚這筆糊塗賬。”朱大典拎起袖子擦拭了一番額頭上的汗珠說道。
“算不清楚也要算!”朱琳澤慍聲道,“底下有多少漕工,有多少衙門,有多少官吏都得算清楚。”
說著朱琳澤攤開地圖,望著地圖上的運河說道:“漕工生存艱難,孤心裡清楚。眼下運河養不了這麼多漕工。孤聽聞運河泥沙淤積,多年未疏通,趁此機會,朝廷以工代賑,疏通一下運河清淤吧。”
朱大典點點頭:“王上英明。”
上一次運河大規模清淤還是在萬曆年間,萬曆末年以來,尤其是三大徵之後,朝廷財政崩潰,處處缺錢,漕運大臣多次上奏運河泥沙淤積,運力大減。但無論是萬曆朝、還是啟禎兩朝,對運河淤積之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沒想過清淤的事情。
運河正常是十年一疏通,但以明朝低下的行政效率,窘迫的財政,不要說十年一疏,二三十年能疏一次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清淤所費甚多。”倪元璐站出來插了一句。
眼下雖然朝廷靠抄家充盈國庫,財政不那麼緊張,但花錢也不能太大手大腳。
碰到要花錢的事情,戶部總要跳出來說幾句,朱琳澤對此早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的。”朱琳澤說道,“上月戶部抽出來修紫禁城的八十萬兩白銀先拿出來吧,修繕紫禁城的事情可以緩一緩。”
南京紫禁城破舊,朱由崧監國的時候就心心念念要修繕紫禁城,後面修繕紫禁城的預算被朱琳澤一砍再砍,最後砍到了八十萬兩。
“只是修紫禁城是聖上的意思,只怕聖上那邊不好交代。”倪元璐面露難色,閩王掌握監國攝政的實權,但朱由崧還是明面上的皇帝,他這個做臣子的也不能做的太難看,總要給朱由崧一個交代。再者,南京紫禁城確實太破舊了,有損天朝顏面,也應該修一修。
“侄兒那邊孤去說道說道。”朱琳澤說道,相比給朱由崧一個交代,他更希望給走投無路,衣食沒有著落的漕工們一個交代,“漕工的衣食問題不解決就會有下一個李自成、張獻忠。”
歷史上弘光朝滅亡的太快,版圖也沒現在這麼大,運河這顆定時炸彈還沒來得及爆炸弘光朝就涼了。
後來滿清解決問題的辦法簡單粗暴,那就是殺,從北到南一路屠城。
滿清可以靠殺戮解決問題,而他不能,這些漕工雖然現在是個包袱,但都是他的同胞,朱琳澤下不去手,他又不是滿洲通古斯畜生。
“只是疏浚運河無法安置這麼多漕工,漕工有數百多之多,八十萬兩白銀對於數百萬漕工而言也是杯水車薪。”朱大典希望朱琳澤能多撥一些錢糧。
朱琳澤也清楚只疏浚運河和八十萬兩白銀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
“八十萬兩白銀確實不夠,不過這只是第一批的銀子。”朱琳澤凝視著地圖上的黃河說道,“闖賊攻打洛陽之時,黃河決口,下游氾濫成災,疏浚運河安置不下的漕工漕民可以組織去治黃河。山東、河南兩地的無主之地亦可屯墾。”
黃河奪淮入海,南直的徐州淮安兩州府深受其害,就連鳳陽地區也被波及。當然一起受害的還有山東、河南地區。
山東、河南兩地的賦稅都免了,這些地方今年具體多少收成朱琳澤不得而知。朱琳澤免除山東、河南兩地的賦稅和歷史上弘光朝免除這兩地的賦稅有本質上的不同。
歷史上山東、河南兩地都不是弘光朝的實際控制區,弘光朝免除這兩個地方的賦稅不過是作秀,就算不免也收不上來。
但朱琳澤控制下的弘光朝,山東全境和河南大部都處在弘光朝的實際控制之下。
尤其是山東,朱琳澤將山東視為戰略要地,東南屏藩,對山東的控制力非常強。
要向這兩個地方收稅,肯定是能夠收上來一些,不過朱琳澤還是決定讓這兩個地方的民眾休養生息,反正也收不上來多少稅,肥了中間經手的官僚惹的下面民怨沸騰,不值當。
後世皆言李自成攻打洛陽不利,決黃河以破之,但這是訛傳,以及後來修史者給李自成胡亂扣帽子。
李自成攻打洛陽時候的朱琳澤還在河南,李自成並未決黃河,決黃河的是當地明朝官紳自個兒的武裝。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所在,歷史上戰事不利動不動就決黃河的都是沒屁眼的玩意兒。
受災還不是最嚴重的徐州、淮安今年糧食產量因此減少了整整三四成,重災區是什麼樣子,朱琳澤想都不敢想。
“黃河兩岸乃前線之地,要是守不住,這些錢糧可就白花了。”沈廷揚低聲提醒朱琳澤不要為他人做嫁衣。
“那也得治,黃河之水要是不治,沿途數千萬百姓無以為生,朝廷也不得安生。”
河南來奏報奏災,朱琳澤有心無力,只能調撥一些粗糧應付,他已經覺得很對不起當地的災民了,畢竟這慘劇當初是明朝官紳一手釀成的。
他也想事事按照計劃進行,有實力完全守住這些地方後再治水。但是現實不可能按部就班,都遂你的意。
“重點治理山東這一段的黃河水,運河與黃河相連,疏通運河當與治理黃河並舉。所需河工官員,由工部諸公商議舉薦。”
“閩王所言甚善。”朱大典急忙湊上來拍馬屁。
又是疏浚運河又是治黃河,朝廷調撥下來的錢糧只會越來越多,而要疏浚運河,這錢肯定要經他以及負責漕運的幾個衙門,其中的油水必然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