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現在弘光朝的實際控制區不算大,能夠徵用的資源有限,他必須盡最大程度榨取控制區的戰爭潛力。

“徐文爵南逃福州,南京周圍的地徐家佔了不少,可就地徵用。”

朱琳澤是不圈佔土地,但查抄上來的土地,尤其是南京城周圍的土地他可是垂涎三尺。這些靠近南京城的土地對於他而言可大有用途。

徐家倒是機靈,兩頭下注,定國公徐允禎死心塌地效忠弘光朝,魏國公徐文爵由於和他不對付支援擁立潞王稱帝。

最後無論是弘光朝廷贏還是靖武小朝廷贏都有他們徐家的一席之地。

“如此甚好,只是這經費......”

設立大學堂之事敲定,陸聞達就開口向朱琳澤索要教育經費。

“教育經費不是問題,等抄沒的家產入了戶部倉促,本王讓內閣那邊商量商量撥五十萬兩白銀出來興建大學堂,閩王府這邊也出五十萬兩。”

朱琳澤大手一揮,直接撥給了一百萬兩白銀的教育經費。這恐怕是陸聞達平生所聽到的最貴的一句話。別人都是一諾千金,閩王這是一諾百萬金。

陸聞達清楚閩王捨得花錢,但此前閩王花錢的大頭都是在陸海軍。陸聞達以為閩王偏重軍事,在教育上的投資不會有太大的興趣。這次能要來個二三十萬兩經費就知足了,不想閩王一下子給他批了百萬兩的教育經費。

這讓陸聞達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花這筆錢。

“一百萬兩......好啊,好啊。”陸聞達有些失態,樂的合不攏嘴。

“銀錢本王批給你了,大學堂要辦不好本王可拿你是問,教育乃國之根本,育國之棟樑,興邦乃之安定也。大學堂能不能辦的好,關乎我大明朝未來數百年之國運,萬不可馬虎”朱琳澤一臉肅然。

這一百萬兩不過是前期的投入,教育同樣也是吞金巨獸,不僅投入大,而且短期之內不會有什麼回報,不過教育乃萬事之基這筆錢應該花。

只建一座大學堂未免有些空中閣樓的味道,朱琳澤想要的不僅是一座大學。他想要的是一整套相對比較完整的教育教育體系,他還想在各州府設立中學堂和小學堂,為大學堂源源不斷的輸血。

但這個舉措在目前看來施行起來的可能性並不大,一是當地鄉紳壟斷了教育資源。朱琳澤如果在清丈田畝的同時在當地設立中小學堂勢必引起當地鄉紳的激烈反彈。

二是科舉入仕的觀念千年來在人們心中早已經根深蒂固,就算開設了學堂,當地百姓也未必會願意把孩子送進中小學堂。

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年代,想要解放出一個脫產者讀書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是送入中小學堂這種新鮮學堂中冒險。

至於免除中小學堂的學生學費,那更是天方夜譚,朝廷現在財政緊張,軍費都捉襟見肘,哪來的餘錢來免學費?

朱琳澤能在竹塹的中小學堂做到免除學費,那是因為竹塹的人口很少,所要免除的費用並不多。

再者竹塹是一張白紙,他的很多想法都能在竹塹實驗並付諸實踐。而在大陸這塊土地上,數千年來的身上揹負的包袱太過沉重了,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他每向前走一步,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但是在南直隸、浙江這兩個大明朝人口稠密的之地,哪個州府的人數領出來不是上百萬號人?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按照當世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學齡兒童的人口數量肯定多的嚇人。所需的學費足以讓朝廷財政破產。

同時期的荷蘭人倒是普及率了教育,但荷蘭雖是強國,不過只是個小國寡民的強國而已,國土狹小,人口亦不過三百萬。而且同時期的阿姆斯特丹在當世的地位相當於後世之紐約,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地狹人稀,又有錢,教育普及起來的難度自然就輕鬆許多。

受制於以上種種因素,設立中小學堂的事情朱琳澤只能暫時擱置,先清丈了田畝,解決了財政問題後再考慮教育問題。

後續在將大學堂的畢業生輸送到政府的各個機要部門為官為吏,讓百姓看到考入大學堂深造是有盼頭的,百姓們自然也就願意將之女送入中小學堂。

“王爺將大明朝百年國運都交到了屬下肩上,屬下怎敢馬虎。”陸聞達只感覺肩膀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學堂雖然在建,但不代表就不能繼續授課傳業,當初在竹塹,講武堂生最早的校舍不過是幾間簡陋的竹屋,可就是這幾間簡陋的竹屋,還不是培養出了多為閩王軍的營正和兩位標統?”朱琳澤對陸聞達說道,“招收來的學生,你可酌情安排,地方不夠,先搭幾個簡易的棚屋先湊合湊合。”

“屬下明白。”說著陸聞達拿出一張名刺,“江西奉新宋長庚求見,贛督袁繼鹹也在江東大營門口等候,宋長庚精通農工,此人不好仕途,王爺若是想興辦大學堂,此人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飽學之士。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讓屬下教授培育吏員尚可,但要是讓屬下培育農工之才,屬下實是無能為力,還需宋長庚這樣的專業人才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