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地覆天翻(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城距離山海關並不遠,李自成很快得知了吳三桂叛變,唐通兵敗,山海關失守的訊息。
李自成驟然色變,急忙緊急召集眾將商議該如何應對此事。
“劉宗敏,你可有拷掠吳三桂之父吳襄?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
進京之後,李自成專注於籌備新朝政事,追贓助餉、拷掠諸事都由麾下第一大將劉宗敏負責。
“闖王,估摸著是手底下的將士不懂事,不小心拷掠到了吳襄的府上,屬下御下不言,還請闖王治罪。”劉宗敏身上的汗水涔涔而下。
“罷了,事情已經發生了,你的罪過,日後再算。”李自成環視殿內的大順軍將士和謀士們,問道,“諸位有何良策?”
事已至此,當下是解決問題要緊,劉宗敏是大順軍中第一大將,戰前處置劉宗敏影響軍心,李自成此時也沒有處罰劉宗敏的意思。
“吳三桂逆天命而行,闖王,我方才算了一卦,我大順軍兵鋒一旦抵達山海關,吳三桂那廝比為我大順軍所震懾,負荊來降。”宋獻策說了一句不痛不癢的話。
李自成也沒把宋獻策的話往心裡去,當初起兵的時候可以利用宋獻策這個江湖騙子招搖撞騙,裝神弄鬼,忽悠愚昧的鄉氓跟他一起造大明的反。
但今非昔比,李自成用宋獻策也是念及舊情,宋獻策拍須溜馬還行,但真要出謀劃策是指望不上的。
宋獻策自比明初的劉伯溫,但劉伯溫是何許人也,劉伯溫好歹是元朝的進士出身,而宋獻策說到底不過是個江湖騙子罷了。
“山海關乃是京師第一屏障,山海關之得失,關乎我大順之存亡,咱們無論復出多大代價都要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不足為慮,非我大順勁敵,吳三桂身後的滿清,方是我大順之勁敵!吳三桂若縱清兵入關,北地一馬平川,後果不堪設想!”
眼下明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皆已肅清,北地萬名皆歸順大順,大順政權沒有後顧之憂,李巖建議傾盡全力奪回山海關。
大順軍雖然沒和清軍交過手,但軍中不少明軍降卒有過和清軍交戰(逃跑)的經歷,李巖也向這些明軍降卒打聽過清軍,對清軍也瞭解一二。
目下大順軍五營主力全部雲集京師,要收拾吳三桂不難,他們所憂慮的是吳三桂和清軍沆瀣一氣,到那時事情就棘手了。
“李將軍所言甚善。”顧君恩也同意李巖的看法,“為今之計,宜速速集結五營主力,奔赴山海關,敢在清軍抵達之前收服山海關!不給清軍以可乘之機,如此方能保全我大順的江山社稷!”
此前李自成僅僅只派遣明朝降將唐通的五千兵馬接手山海關已經失策,李自成不是不想派自己的大順五營兵馬前往山海關守山海關,那樣他放心。
只是眾將都忙著在京師城拷掠追贓,都不肯離開京師城,生怕自己走了贓銀讓其它營都拷掠了去,李自成不得已只能派遣唐通去山海關,接手山海關防務,不想今日出瞭如此差錯。
大順軍進京之後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李自成依舊放縱部將和大順軍士卒,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吳三桂反叛或許帶了些偶然的因素,但大順軍進京師之後這等表現,山海關出事卻是必然。
“先生請細言。”李自成對顧君恩說道。
“闖王可做兩手準備,其一帶上前明太子和諸王,以及吳三桂之父,先對其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若是能以口舌說服吳三桂,以君親大義復降吳三桂最好。”
“我大順軍豈能接受這等反覆無常之人!”不等顧君恩把話說完,劉宗敏當即表示反對,粗暴地打斷了顧君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