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桂藩如何?(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琳澤這邊沒閒著,錢謙益南邊也沒閒著,東林復社那邊也在商議到底該支援誰監國。
多數的東林黨人支援擁立潞王監國,但讓潞王監國的軟肋就是潞王並非神宗子孫,血脈世系不如朱由崧近。
“潞王雖賢,但潞王非神宗子孫。”
左懋第的意見和眾人相左,就算不能立福王,那也應該立世系更近的神宗子孫監國,而不是舍親求疏,立潞王此舉實在是不高明。
神宗有五子,除了已故的明光宗朱常洛和下落不明的瑞王朱常浩,還剩下福藩、桂藩、惠藩三藩。
福藩他們不想立,還剩下桂藩和惠藩。惠王朱常潤成日禮佛參禪,不問人間俗務,顯然也不是合適的人選。大明朝已經有過一個修仙的皇帝了,他們不想大明朝再出一個出家的皇帝。除卻福藩和惠藩,桂藩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桂藩如何?”史可法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立福王東林復社這邊不好交代,立潞王有違倫序,要不大家就各退一步,立桂王朱常瀛。
“只是桂王遠在廣西,依老夫之議,還是擇近立潞王為好。”
錢謙益還是更傾向於立潞王,立桂王雖然合適但桂王朱常瀛遠在廣西,從廣西到南京有上千裡之遙。要是現在過去將桂王朱常瀛接過來,一去一回,少數也要兩個多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他們等不起。
兩個月......保不齊福王在這兩個月就上位了。
錢謙益堅持擁立近在淮安的潞王。
東林黨人也是更傾向於立潞王,紛紛贊成錢謙益的方案。
左懋第和史可法見狀只得唉聲嘆氣地黯然離去。錢謙益堅持立潞王朱常淓,這讓史可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史閣部,我等想和稀泥,最後卻是惹得一身騷,裡外不是人。”左懋第不禁自嘲道。
“左御史有何打算?”史可法悵然道,他也非常無奈。
“立福王!”左懋第毅然決然地說道,“史閣部乃是南都第一重臣,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還請史閣部早做決斷!”
左懋第雖是東林復社中人,但心胸要比錢謙益等人寬廣,眼界也看的更為高遠。錢謙益那是沒見識過朱琳澤麾下的銳卒。
朱琳澤三千多士卒就能兩度打退人數數倍於己的闖軍,在南京又有左良玉互為倚仗,他要是支援擁立福王,東林諸公手上沒有兵權,又能如何?
再者,立福王那是名正言順,立君監國之事事關國家社稷安危,社稷安危高於一黨一派的利益,這點覺悟左懋第還是有的。
翌日錢謙益和他的門生四處遊走,為迎立潞王造勢,同時遣人將潞王朱常淓從淮安接入南京。
朱琳澤對此早有準備,錢謙益四處遊走,他連遊走都不用遊走。早就提前一天印製好了三十萬份《大明日報》免費給南京民眾,路過的南京市民,不管識字不識字都往他手裡塞。
不同於以往,今天的《大明日報》通篇就一篇文章,那就是奏請福王監國!
沈漣未曾身處廟堂,對於朝政不甚了了,政治性的文章沈漣不擅長,因此這篇文章由沈廷揚主筆,馮元飈、祁逢吉負責潤稿,稿子敲定以後連夜印刷。
《大明日報》經過最近這段時間的刊行已經在南京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雖然後續有嗅覺敏銳的書肆商人跟風模仿《大明日報》創立新的報刊,但已經失去了先機。
最成功的跟風報刊是《金陵日報》,從名字上看就不如《大明日報》權威,其銷量更是隻有《大明日報》的十分之一二。
沈廷揚這篇文章抓住潞王世系疏遠的軟肋,佔據了東林人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道德制高點,當世之人非常重視宗法之禮,講究長幼有序,親疏有別。
朱由崧不僅在血脈上有繼承優勢,在輩分上也有優勢,無論是桂藩還是潞藩都是常字輩,都是崇禎的叔輩,而朱由崧和崇禎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