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西洋相同口徑的火炮,無論是炮徑還是炮管長度,相差甚小。

其三,炮身各部都以口徑為標準,成一定比例製造。”

朱琳澤笑了笑,垂詢道:“這些都是你自己悟出來的?”

雖然這個時代無論是東方和西方都沒辦法實現火炮的標準化,但西方火炮在標準化方面做的要比東方好。

這時期西方在數學領域突飛猛進,西洋火炮的設計和製造已經融入的一定的數理知識。而東方則還是更側重於工匠的製造經驗,製造出來的火炮自然是良莠不齊。

正德十二年大明同葡萄牙人作戰時首次遇見對方的佛郎機炮,到了三年後的嘉靖三年,就能夠成功仿製出第一批佛郎機。

天啟元年大明購入30門紅夷大炮,到了崇禎三年二月至八月半年的時間就能仿製出四百餘門。

說明大明朝並不排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恰恰相反,大明朝不僅熱衷於學,還學習很快。

大明朝之所以能快速消化並學習掌握西方先進的制炮技術,是因為大明朝的底子本來就比較好,有一定基礎,雙方差距並不大,因此可以快速學習,還有便是早期西方火炮的創新多屬於經驗性質的創新,追趕也比較容易。

當然,由於匠戶制度的侷限性,大明朝仿製的火炮雖然能用,但質量還是不如原裝進口的西炮。

“並非全部是小人參詳出來的,小的父親和祖父曾在天啟年間仿製過紅夷大炮,這些經驗乃是小的父親和祖父傳授與小的。”龐三炮如實相告,“崇禎初年小的父親又再度進京仿製紅夷大炮,這次小的有幸跟隨父親進京造炮。徐次輔親自督造這批紅夷大炮,徐次輔曾教導我等,造臺製銃築炮,多有巧法,毫釐之差,關係甚大。”

談及此事,龐三炮滿面紅光,有些驕傲之色。

龐三炮口中的徐次輔就是徐光啟了,只是很可惜,此時徐光啟已經仙逝十年,朱琳澤沒能夠得見這位學貫中西,為西學東漸做出凸突出貢獻的全能大佬。

“王爺此番前來可是要造炮?”龐三炮小心翼翼地問道。

“這小炮爾等能造否?”朱琳澤拍了拍地上的9磅炮問道。

“只要材料充足,我等便能造!”說起造炮,龐三炮一改之前畏畏縮縮的模樣,信心滿滿道,“雖然一時半會兒造不出和此炮一樣好的炮,但小的世代以造炮為生,造出的炮也能有這西洋原炮的八分!”

朱琳澤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滿意的,得益於天啟崇禎年間對紅夷大炮的引進,在制炮方面,中國並沒有落後西方太多。

朱琳澤讓炮兵試射過這些火炮,莫要說八分,就是能有原炮的七分,朱琳澤也能接受。

“本王就任命你為炮匠匠頭,負責製造這小炮。”朱琳澤賞賜給了龐三炮五兩白銀,說道,“要什麼材料你且細細說於本王聽。”

“小的謝過王爺。”龐三炮拜謝道,“小的要上好的閩鐵,還有上好的木炭。”

“準了!”朱琳澤點點頭,答應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