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江南市鎮【一更!求收藏!求推薦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於承諾兩年後每年向朝廷輸送一百萬兩白銀,崇禎能先活過崇禎十七年再說。要不是怕上報銀子的數目太高崇禎不信,他朱琳澤恨不得寫個千八百萬兩。
“若是要買棉布就到朱涇鎮,朱涇鎮各大標行的標布享譽全國。楓涇鎮的大布、棉花、棉紗也不錯,且楓涇鎮染匠的手藝更好。這兩個鎮的棉布各有千秋。”
沈瑩到底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童心未泯,心性活潑的沈瑩蹦蹦跳跳地向朱琳澤介紹著。
朱琳澤正在想開臺奏疏的事情,對沈瑩的話只是嗯嗯哦哦地應付著,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聊天頻道。
“你到底有沒在聽我說嘛!”
見朱琳澤總是敷衍了事,沈瑩惱怒地拉扯著朱琳澤的衣袖。
“我在聽,我在聽。”在沈瑩面前朱琳澤還是不習慣自稱本王,朱琳澤回憶道,“我家王妃說,南潯鎮的湖絲最好,買湖絲到南潯鎮準沒錯。要買棉布就到朱涇鎮和楓涇鎮。”
“這還差不多。”見朱琳澤有聽進她的話,沈瑩轉怒為喜,“雖然宗藩的規矩我還不是很懂,但是我記得萬曆爺雖然對宗藩開四民之業,開科舉之禁,但這也是對鎮國將軍以下的宗室開放的,你是郡王不在此列。”
沈瑩有些憂慮,這些天朱琳澤採買這麼多的絲綢和棉布顯然不是自己穿的,而是打算做買賣,這麼做顯然違背了祖制。
“此一時,彼一時,那是萬曆爺年間的規矩,現在是崇禎爺年間,怎麼也得改一改了。”朱琳澤笑道,“我雖然是南陽王,但我在南陽的祖產全部孝敬李自成了,不做點小生意,日後怎麼給你蓋王宮,怎麼養咱們的王子王孫。”
那些親王郡王的確不經商,但他們個個都坐擁數萬頃的良田,名下的山場、礦場,王莊更是不計其數,只要天天在城裡的王府吃喝玩樂也能坐享其成。
沈瑩挽著朱琳澤手臂:“我覺得現在這樣就很好啊,我在沈家大院待著都覺得悶,王宮的規矩肯定比沈家大院多多了,住王宮多不自在。”
成婚以來朱琳澤和沈瑩兩人就像度蜜月似地在太湖附近的市鎮一邊遊玩,一邊採買商品,過的好不快活。這是沈瑩記事以來難得自在快活的時光。
朱琳澤摟著沈瑩纖細地腰肢,踏著烏青鎮的石板路,一起向前走去。
“我是你的王妃,你是我男人,無論你做什麼我都支援你。只是現在這世道,生意不好做,就說這松江棉布,往年主要是銷往北直、遼東、陝西、山西等地,沈家也做這生意。只是現在很多地方都被流寇佔了去,松江積壓的棉布都銷不出去。”沈瑩提醒朱琳澤道。
沈家的生意,沈瑩也幫忙打理過。除了沙田和沙船之外,沈家最大的營生就是棉布和絲綢,對這兩門生意她多少還懂一點。
“放心,虧本生意的生意我不做。”
朱琳澤讓沈瑩放寬心,這些布匹他壓根就不打算內銷,而是打算外銷,他只不過是買了先屯著。
由於北方和湖廣的戰事,江南的絲織業和棉紡業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往年一匹上等的松江棉布需要七兩銀子左右,硬是讓沈瑩砍到了四兩銀子一匹的單價。綢緞往年一兩四五錢銀子一匹,但現在一兩銀子一匹的價格也能談的下來【1】。因此,朱琳澤的採購成本大大降低。
這些棉布、綢緞無論是賣給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亦或者是荷蘭人,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1】根據李隆生先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表35中的資料,1600年前後葡萄牙人從澳門進貨的價格,棉布是0.12~8.5兩一匹,綢緞是1.1~1.4兩一匹。這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進價,考慮到江南是棉布和絲綢的原產地,價格還要更低一些。
這是筆者能夠找到距離主角年份最近的價格資料了,如果哪位書友有更近期的資料,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