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工程(第2/2頁)
章節報錯
顯然這胥吏知道這裡是疫區,嫌晦氣。
祁逢吉對這件事還算上心,足足給他找了三百多名各色工匠,有木匠,瓦匠,鋸匠,鐵匠,石匠等等,活脫脫地一個工程隊。
這些工匠的地位很低,而朱琳澤的身份是唐藩世子,在他們這些工匠眼裡就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貴胄。工匠們低著頭不敢抬頭正眼看朱琳澤,生怕惹朱琳澤不高興。
後世人格上的相對平等是揮灑的幾代人的鮮血和生命才換來的,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嚴格的貴賤尊卑才是常態。
朱元璋作為一個真正起於草莽之間的帝王,能夠借鑑前朝經驗,發展出一套頗有特色,相對穩定的制度,是很了不起的,值得肯定。
當然這套制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陷,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以歸咎於朱元璋本人的性格特點:朱元璋本人太理想化,忽略了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軍屯制度可以讓朱元璋驕傲的說出朕養百萬軍不費百姓一粒錢糧,但這一令他驕傲的制度在短短二三十年之後軍屯就羈縻不振。朱元璋希望軍戶們能夠世世代代為軍,祖祖輩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匠戶制度也一樣,也是希望這些匠戶世世代代為匠戶為朝廷,為朱家服務。
當然,還有老朱的子孫世世代代為帝王,享盡人間奢華,這才是朱元璋最希望的。
只是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變化和發展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沒有一成不變的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就算你不想變,最終也會有人握著長槍大炮頂著你的腦袋要你變。
東門橋附近的市集有賣早點,朱琳澤讓曹德發去東門橋附近買幾車早點過來。
這些匠戶吃沒吃早飯不知道,但他知道這些赤貧的匠戶就算是吃了早飯也吃不飽。
這倒不是他朱琳澤聖母心爆棚,他要靠這些匠戶給他做事,必須讓他們吃飽幹工才更有效率。
曹德發很快帶人推來了幾車的炊餅、棗糕、蔥餅、豆漿等早點分發給這些匠戶。
朱琳澤就在幾個匠頭面前席地而坐,並示意他們一起坐下。
幾個匠頭戰戰兢兢,瞬間手裡的炊餅棗糕都不香了,平日裡他們見到衛所的百戶和監工的小吏都是戰戰兢兢,更不用說朱琳澤這個藩王世子。
朱琳澤的到來讓這些匠頭們感到不自在。
看著這幾個匠頭坐下,朱琳澤啃了一口棗糕,往嘴裡灌了幾口豆漿,隨即拿過昨晚繪製好的圖紙,以及帳篷的草圖,詢問這些匠頭,這樣的營地需要多久能蓋好。
幾名匠頭低頭看了看圖紙,其中木匠匠頭林松起身仔細看了周圍的地形,隨即又盤坐下來細細地檢視地圖,沉吟半晌才開口。
“世子爺所要築造的木牆長約二里,如果用一丈高的木料,以我們現在的人手需七到十日之工期。
至於這些帳篷的搭建雖然簡單,但按照世子爺圖紙上的標記,需要搭建四百三十個帳篷,數量甚多,小民估計,長則需要二十日的工期,短則需要十七八日的工期。”
三百多工匠不算少,但朱琳澤這個工程是個要安置四千多名疫民的大工程,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
朱琳澤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不要說二十天的工期,半個月的工期他也等不起。
吳又可現在已經給疫民們開了藥方子,但現在疫民們生活居住的環境太過糟糕,而且疫民區很混亂,難以實現有效管理,估計效果也不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