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湖藍色寄居蟹平原的地理分佈中,不得不提的一個地方就是哈特奧平原。

整個湖藍色寄居蟹平原,都處於中等海拔高度。在降水量中等的情況下,具有半乾旱至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特徵的氣候,這屬於荒漠氣候與森林氣候之間的過渡型別。

通俗點來講,就是半乾不溼的,草可以長、樹卻不怎麼好活。制約的原因除了水源因素,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土地的肥力也不夠。

所以大部分的部落,都只能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

斯文點的成員平時就農耕帶放牧,刀耕火種也能餬口。

但一個地方的肥力總會耗盡以至於承載不起人口密度,所以,這些溫和部落會定期遷徙,除了定居等待收穫的幾個月,其他時間就在幾個固定的草場中來回穿梭。

遷移的主要路線,是以東邊濱海的赫圖山脈、南邊的內巴加特拉熱帶林區、中央的科裡洛山為定點,形成的三角結構線路。

什麼?你說西邊?

西邊就是杉樹氏族逃命的方向,那裡窮山惡水暫且不提,越往西越乾旱的氣候才是最大敵人。

那次的逃亡,愣是讓當初據說橫行霸道、飛揚跋扈的杉樹氏族生活不能自理,酋長被打得身體殘疾、薩滿被打得嚴重自閉,休養生息幾十年到現在也沒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反而越發衰落了。

因此部落向西邊逃,對這些部落成員來講就和絕種了差不多,已經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可能。

這裡面蘊含的,就是以土地、人口、技術所要素的樸素生產力理論。

部落的技術要突破,需要足夠的人口進行勞動、實踐,積累足夠的技術力才能有人總結提升。

但人口要增加,除了初始基數外,更重要的還有糧食的生產。沒能佔據好的土地,最後的結果就是人口離散,技術佚失,最後泯然眾人。

誠然青壯年人口帶來的武力擴張,和技術突破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是對土地資源的一種補充和提升,但這也僅僅是提升而已,不能忽略其中的主從關係。

像是蠍子亞坎部落這樣的戰爭部落,每年也得攔截在溫和部落的遷徙路線上,靠弱肉強食法則武裝填飽自己的肚子,並且屈居於巨河部落之下。這就能看出所謂的溫和部落,僅僅是名字比較溫和罷了,真打起來還不真不見得誰怕誰。

一路上我都藉著克里歐,再次瞭解巨河部落的虛實,儘量詳細地深入研究這個部落,防止出現上次的烏龍事件。

我現在的方向,正是往北方進發,目的地直指傳聞在鬧義和團的區域。

我沒別的意思,但是按照從克里歐口中打聽到的訊息,那些不明襲擊者的行為和義和團還真的一摸一樣。

比如這些人都會在頭上綁著布條,由先鋒勇士扛著逆閃電的旗幟,旗子往哪裡揮舞,他們就會往哪裡衝鋒,不論男女老幼、高低貴賤。

比如這些人在襲擊巨河部落據點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在嘴裡高呼“沙福林大人與我同在”,狀如瘋魔地攻擊敵人,有些猛士甚至會赤裸著身體戰鬥,然後向同伴誇耀自己的“神蹟”。

再比如這些人除了以旗幟為標誌以外,似乎並沒有明確的統屬關係。今天這裡作戰失利,明天就到那裡參加戰鬥,自由組合、效率為先,搶到了糧食就把部落的村落付之一炬,尋找下一個目標。

當我聽到他嘴裡說,這些部落的暴民都是不同時間覺醒了“沙福林”信仰,宛如被邪神附體般燒殺搶掠時,我就知道這一定是光頭男乾的好事。

除了他,還有誰能夠把洗腦的理論運用得淋漓盡致?還有誰能提出“沙福林面前人人平等”?還有誰會用極具蠱惑力的說辭手動均貧富?

幸好光頭男天生膽小並且懂得隱藏自己,只在信徒中間宣揚真正的使徒已經在西邊出現,不像普通的宗教頭子跳出來標榜自己是“老耶家二兒子”之類的身份,否則早就被對方抓起來剝皮填草了。

反正我越聽越覺得,背後推動這些的人必定是光頭男。

當前的狀態下想要救出褐池部落,依靠光頭男無意中製造出來的鉗形攻勢就很重要。這一招圍魏救趙無形中打在了對方的軟肋上,比我之前的欺騙媾和都要來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