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患者,49歲。因活動時胸痛1個月,加重18天收入院。近1個月以來患者間斷出現活動時胸痛,上3層樓即可誘發胸痛,休息後數分鐘緩解。”

“住院後我給做的造影,發現患者是三支病變,左前降支近段狹窄90%,左迴旋支中段狹窄80%;右冠狀動脈近段狹窄85%,遠段自發夾層狹窄90%,左心室後支近段狹窄80%。”

周從文微微皺眉。

患者的確很重,是冠脈搭橋手術的適應症。

“我做了溶栓治療,患者的情況略有好轉,左迴旋支中段狹窄70%;右冠狀動脈近段狹窄75%,變化並不大。所以轉給心外科,張主任做擇期手術。”

“張主任找我幹嘛呢?”滕菲一邊走一邊沉吟。

“在心外科做抗凝治療?”

“嗯。”

兩人來到心胸外科,敲響張友辦公室的門。

見滕菲和周從文一起進來,張友怔了一下,他扶了扶眼鏡,呲著大板牙,“滕主任,你怎麼和……”

“今天我的門診,下班去看一眼院士工作站,見小周剛要下班,就和他聊了一會,正好接到你的電話。”滕菲道,“患者怎麼了?”

張友似乎有些異樣情緒,但掩飾的極好,呲著大板牙笑了笑,“患者抗凝治療,幾次準備停藥都不行。今天做了一個超聲心動,發現右心房頂部有心包積液,深徑3.0mm。”

“造影的影像我看一眼。”

沒等滕菲說話,周從文搶先說道。

張友一猜就是這樣,他有些彆扭,但還是拿出患者造影的資料交給周從文。

造影的體位是左前斜位45°+頭位1°,周從文抬手盤著小平頭閱片。

頭頂沙沙聲響,過了幾分鐘周從文又看了最近的相關資料後明白張友的意思。

心臟解剖主動脈竇部與右心房之間無交通,但種種證據指向冠脈造影手術的導管誤入右心房。

一般來講主動脈竇部與右心房交通多見於主動脈竇部動脈瘤破潰進入右心房。

主要是由於主動脈竇壁中層缺乏正常的彈力纖維和肌肉組織,在主動脈血流壓力的衝擊下,竇壁變薄並向外極度擴張所導致的。

竇瘤破裂後,可迅速發生嚴重的心功能不全,預後不良,平均存活時間為1.0~3.9年。

換句話說,滕菲主任的水平略差,操作中有失誤,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併發症。

“小周,你怎麼考慮的?”滕菲沒太看懂,她覺得和自己沒關係,但周從文沒說話她很謹慎的並沒有表態,而是小聲詢問。

“滕主任,你在做冠狀動脈造影術中,多功能導管穿過主動脈竇進入右心房心耳部,所以出現右心房頂部的心包積液。”周從文沒有掩飾滕菲的失誤,很直接的說道。

張友之前只是猜測,但周從文的話和他的判斷基本類似。

但周從文說話了,一個初步診斷馬上變成確定診斷。

滕菲聽周從文這麼說後,她的臉色變得特別難看。

還以為你個濃眉大眼的是自己人,卻沒想到當面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