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凝鍊的白光徐徐生成,在玄微子引導下,好似一片光雨灑落,將猙獰的傷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治癒,新生的皮肉自動粘連,只剩下顏色略淺痕跡,連一絲血痂都沒有。

“多謝醫師、多謝醫師。”一位穿著破爛血衣的土著戰士起身連聲道謝,心中不由得惶恐,自己居然能夠得到奧蘭索醫師親自施法救治,而那被林中怪物撕開的巨大傷口,居然幾個呼吸就完全治癒,連同斷折的骨頭也重新接合長好。

玄微子只是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看向自己手中漸漸朽爛成灰燼的神蹟卷軸,其中的“治療重傷”效果,足以將一名初出茅廬的戰士,從重傷倒地的境況中搶救回來。

強大的正能量治癒傷勢、彌合傷口,重新推動傷者體內生命活力的迴圈作用,從挽救生命的角度來說,教會所掌握的施法技藝,的確可以冠以“神蹟”之名。

“神蹟之中的正能量,看來與丹道修煉過程中,肉身爐鼎所涵養的生機有不少差別。”玄微子撇去指間灰燼,暗自思量起來:“丹道修行凝鍊生機,乃是五臟六腑整個複雜系統協調運作下的產物,它固然與正能量提升肉體活性有相似之處,但更像是與生命體內天然具備的少許正能量結合而成。

若是以內在生機勾連外在生機,加以採攝凝鍊、養生延壽,這便是《菁華妙氣》的修煉之法。如果是尋求內在生機的運轉暗合自然法度、天人相通,那就是《靈樞寶匱》。

上古仙法發展到後世,或是存思身神、或是服符行炁、或是守一積真,又或者是我所修煉的混元金丹大道,其本質都是追求天地與人身相通,以證長生久視的功果,然後再去追求超脫天地、無始無終的大道。

但教會神蹟的正能量來源,並不是生命體自身,而是從別的地方勾招而來……傳說中的正能量位面嗎?”

玄微子還在這裡沉思,提烏斯正好趕來,看見林地上躺著好幾位傷員,精魂使者正在施法治療,遠處山坡後方傳來乒乒乓乓的戰鬥動靜,於是問道:“發生什麼事了?”

“其中一處魔法湧泉,讓一片樹林活化了。”玄微子抬手指向山坡後方:“那裡的魔法效應有些狂野,活化的樹木和泥石攻擊任何外來者,導致有人受傷,珊多麗已經帶人趕去處理了。”

“突然出現的魔法湧泉,如果不加以引導控制,難免會有類似的情況。”提烏斯倒是覺得很正常,然後悄聲跟玄微子說道:“醫師,有一件事我想請教您。”

“說。”

“您是打算跟神聖之主教會合作,讓常青商會的勢力遍佈新大陸嗎?”提烏斯問道。

“我只是跟金樹城教會合作。”玄微子以靈能收攏聲音,隔絕偵測,與提烏斯交談起來:“至於說讓常青商會遍佈新大陸,理想很豐滿,實際上做起來沒那麼容易。”

提烏斯有些緊張地提醒道:“可醫師您要小心啊!教會神棍那幫人,也是在藉助您的名義來傳教。我都跟金樹城的那個死肥豬城主打聽過了,他們打算承認您是新大陸的地上聖人!”

“地上聖人還分新大陸還是舊大陸的嗎?”玄微子笑著問道。

“新大陸的神棍,估計是不想聽舊大陸教會的指揮吧。畢竟是在自己地界上發展的勢力和信眾。”提烏斯忽然又想到一點:“還是說醫師您也打算借地上聖人這個名聲,擴大常青商會的影響力?”

玄微子叉抱雙臂,望著天空變幻不定的流雲,好像十分隨意地說道:“常青商會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並不完全由我來決定。出售藥物、行醫救人,這既可以是消除病痛、解決苦難的良善行為,也可以是以生命勒索錢財、盡一切可能搜刮利益的功利之舉。”

提烏斯拍了拍腰間的錢袋子,發出金幣碰撞的脆響:“首先肯定是要掙錢啊!商會不掙錢,靠喝風過日子啊?”

玄微子卻笑道:“說不定,真有人可以只靠喝風過日子呢?”

“醫師您是說塔瓦隆那樣的高等德魯伊?還是教會里的苦修神棍?他們有些人真的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提烏斯一攤手:“可那又怎麼樣呢?其他人還是要吃要喝,好聽的名頭、他人的禮讚、民眾的崇拜,說穿了不還是吹吹捧捧的假玩意兒?要是掙到錢、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又能賺到好名聲,那的確是好事,但不能顛倒先後順序啊!”

“呵……虛心實腹,法師對掌握現實力量的追求,衍生出獨特的心境嗎?”玄微子轉而說道:“但問題是,絕大多數人是依賴觀念和認識的推動,才有各種各樣的行為。

常青商會想要發展,而不是侷限於柴堆鎮和金冠木自治領,除了現實利益,也要有超出現實的關懷,這是迴避不了的。倒不如說,能夠讓人迴歸現實、把握現實,不再簡單地順從既定觀念與認識,這才是難事。”

雖然如今還沒有面臨這種問題,但以玄微子的眼界,已經能夠隱約預見到,伴隨柴堆鎮與常青商會的發展,或者說他那個連名字都還沒有的宗門勢力不斷擴張,必然要面對一個終極問題——生命何去何從?

對於確切踏上道法修行路途的人而言,自然有貴生重實的心境,生前實現不了的事情,交給死後就是最大的妄想。就算玄微子上輩子也拜過仙真神聖,但絕非祈求死後得到其接引、長享極樂云云。

而是以仙神為師,皈依道法。透過自我身心調攝修持,來體現對信仰的堅守。真正的修道之人,不是成天招搖顯弄,對不信之人動輒謗斥,詛咒其下地獄、受千般折磨;甚至視教外之人為敵,要殺之而後快。

當然,這樣一來,修道之人容易走向山隱清修、鮮問世事的路子。這也是為何俗世凡夫對於道人的理解,多是隱居山林不出的形象。

俗話有云——道化賢良釋化愚。道家的確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中,只接納少數人。並非道家孤僻,而是門檻天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