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堆破事,心累(第1/2頁)
章節報錯
展延壽和張文釗拜發了緊急上書後,第二天是個黃道吉日。
在陳如海靈前,以陳絳珠、陳榮華、吳念秋三人為首,跪倒了一片陳府下人。除了十幾個陳家子侄或心甘情願,或迫於無奈,跟著跪倒在其中之外,其餘大部分族人,包括幾位族老,好幾位秀才,都站在旁邊看熱鬧。
擺好香案後,展延壽身穿蟒袍,頭戴貂蟬冠。張文釗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官袍,威嚴肅正地捧著黃綾聖旨出現。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賜諡文康,追贈太傅、特進光祿大夫、吏部尚書,著蘇州府城、錫山縣城兩處修廟,春秋祭無絕...”
旨意宣讀完畢,剛才被驅散迴避的陳家族人們,紛紛圍了上,討論著剛才的旨意。
聽那幾位秀才酸滴滴地說明白了聖旨裡的意思,族人們發出低沉的驚呼聲。
有族老自作聰明地說道:“封得再高,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就是,就是。那是他們陳家的事,跟我們陳家有什麼關係?”
還有幸災樂禍的,“哈哈,封得的官再高有什麼用,都絕嗣了,一起帶到棺材裡去吧。哼,該!誰叫他不留給我們用。”
聽著這些閒言碎語,展延壽忍不住搖了搖頭,“如海公才華橫溢,名滿天下,怎麼有如此不堪的一群族人?真是可嘆可悲。”
林列侯連忙解釋道:“展公明知。陳師雖然是錫山陳家的嫡傳正支。但他這一脈四代單傳,人丁單薄。這些族人,都是旁支另脈,甚至不少都是出了五服。”
“而且陳師世代詩書,祖孫四輩均入朝為官,都在外地遊宦多年,少有回鄉。據說陳家一族文采華運都彙集在陳師一脈。陳家族人四五百口子,兩三百位男子,竟然未再出過一位進士。”
“現在也只有三位舉人,都被陳師保薦出去為官,遠在外地,趕不回來。剩下的就是幾位秀才和愚鈍村夫,難識大體。”
“也罷!”
詔書一下,江南官場的人就得來拜祭弔唁了。
蘇州城的陳啟連和王典林,百忙之中抽空過來。
只是兩人一前一後,特意避開。就算如此,王典林見了老相識展延壽,還是把陳啟連罵了一通,然後又急匆匆地回蘇州,繼續鬥智鬥勇。
金陵城裡的馮義河和程子儒也前後來了。
對於馮義河,展延壽印象還算好。交談一番後知道他也是被逼得。
金陵留後管得地方不大,但有個權柄非常重要。
在江寧城、丹徒和儀徵有三個大糧倉,裡面囤著上百萬石糧食。馮義河暫署金陵留後,準備行公文,把糧草調撥給萬遵祥和勇衛左軍,好讓他們早點南下平叛。
程子儒偏偏跟他扛上了。馮義河的意思很明白,我也不是為了那個位置,你程子儒暫署金陵留後也可以,只要願意用印行文調糧。
可程子儒就是不願意調糧才跟他扛上的。他說朝廷的主帥還沒定下來,不能擅自做主。他那點小心思誰不知道。他不急,想做事的人著急啊。於是馮義河就跟他扛上了。
聽了馮義河的訴苦,展延壽長嘆一聲,“義河,委屈你了。”
馮義河的來歷背景,展延壽是知道的。
這位是岑國璋父親的同年舊交,當年還一起出使過安息國。只是岑父沒能回來,他熬回來了,升了一級,被分在工部。
後來昱明公為工部右侍郎,馮義河在他手下聽用,跟著一起疏通河道,奔走在京師直隸。勤勤勉勉,盡心盡責,被昱明公保薦上去。
昱明公和岑國璋師徒聯手平定思播土司,他被遷為荊楚僉都御史,再然後就成為明社一分子了。
淮東平亂,他被調來江寧,接任朱煥華的知府一職,一直到現在。
由此可見,勇於任事和務虛清談的人,確實很難講到一塊去。
展延壽安慰了他幾句,馮義河也知道這事急不來,目前只能如此,只好轉回江寧城,繼續跟程子儒大眼瞪小眼。
“奴才給駙馬爺請安了,你老吉祥。”
聽這話就知道是宮裡出來的。展延壽扶起老熟人,江寧織造黃敬。
“老黃了,有一年多沒見你,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