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各人的心思(第2/2頁)
章節報錯
任世恩輕輕地一句話,在汪置聽來卻像是一串的焦雷,在耳邊炸響。
此時的汪置終於明白,天家的事,說來說去,繞來繞去,最後都要聚焦到那張龍椅上。
這不行,那也不行,汪置有些絕望了。但是她不是輕易氣餒的人,坐在椅子上默想了好一會,突然想到了一個人。
汪置把此人名字跟任世恩一說,讓他沉吟了好一會,最後緩緩點頭道:“此人可以試一試。”
第二天早上的朝會,主要議題是給遇害的江南布政使陳如海追榮。
內閣閣老們,以覃北斗為首;其餘大臣們,以李浩為首,都有些心不在焉。他們踴躍地發言,極力追思著陳如海的學問人品和功績,褒獎的話不要錢地一籮筐一籮筐地往外道。
他們如此熱切,不是對陳如海的感情有多深。真正與陳如海感情深的,在陝甘,在兩廣,在江淮,在江南。只有極少數幾位今天站在朝堂上。
閣老和大臣們這般態度,是想完美又迅速地把表彰追贈程式走完,好快一點進入到大家更關注的下一個環節。
“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明曰文;安樂撫民曰康。臣懇請皇上,賜如海諡號文康。他當得此諡。”
李浩搖頭晃腦地說道。
“臣等附議!”覃北斗等人連忙附和道,先把最麻煩最能扯皮的諡號定下來。
正弘帝點點頭,“準!”
“皇上,內閣票擬,追贈陳如海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洪中貫不緩不急地啟稟道。
今天朝會上,這位首輔似乎成了最神定氣閒的人。
“嗯,薄了,難以酬陳卿大功,”正弘帝有些黯然地說道,似乎想起了陳如海的往日功勞,最後緩緩說道,“追封新陽候,追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傅、吏部尚書。”
“皇上高德天恩,厚恤忠臣,海內莫不感念仁德!定能以仁君之名流芳青史。”
群臣們齊聲高喊道,表示絕無異議。就連平日裡最愛抬扛找茬的那幾位清流御史,也跟著大家一起出聲,神情肅穆,表示心服口服。
這件大事定下來後,群臣們迫不及待地進入到下一步。
安國公指出陳如海被奸人所害,肯定是亂賊伺機謀逆。雖然軍報還未傳到,但是為了以防萬一,他建議派遣一位皇子親王,南下坐鎮。然後直接把舉薦人選也說了出來。
“臣等舉薦廣順王...”
安國公話剛落音,李浩連忙跳了出來,表示同意安國公的前半截,東南局勢確實有不穩之勢。但是他覺得廣順王南下坐鎮不合適,舉薦了更合適的廣安王。
覃次輔支援廣順王,但支援廣安王的有陳閣老和汪閣老。尤其汪閣老是兵部部堂,在兵事上的話語權很重。加上洪首輔暫時保持沉默,所以兩邊的實力勢均力敵。
於是朝堂上分成兩派,大傢伙爭得面紅耳赤。
支援廣安王的多是清流詞臣,以嘴炮著稱,講起道理一套套的。
在他們嘴裡,敏感暴躁,喜怒無常的廣安王成了文武雙全,仁德無雙,勇於任事,堅毅果敢。彷彿他不南下坐鎮,那些亂賊可能第二天就能打到江寧去。
安國公這邊嗓門大,而且他們熟悉軍務,一口一個專業術語,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打仗這種事不適合廣安王,他還是跟著名士大儒們多讀讀書,沒事參加詩會詞社。坐鎮江寧,還是讓更合適的廣順王去。
“皇上,臣舉薦一人。”詹事府詹事胡之榮啟稟道。
“講。”
“臣舉薦翰林院學士、鴻臚寺卿、京營觀軍容使展駙馬!”
還沒大家反應過,吏部左侍郎李養貴馬上附和道:“臣附議!”
朝堂一片啞然。
大家都知道,胡之榮原本是前次輔尚一闐。尚次輔致仕後,他迷茫彷徨過一陣子,後來不知走通了誰的門路,一下子從太僕寺這個耗子都懶得去光顧的衙門,挪到詹事府。
雖然這也是個清水衙門,卻是進入翰林院,成為儲相的極佳跳板。
而李養貴則是洪中貫的門生。
兩人發言,不由得眾人聯想翩翩。
站在角落裡靜看雲起雲落的展延壽,卻差點罵出聲來。入你個仙人啊,這是有人想害老子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