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京裡也有一處戰場(第1/2頁)
章節報錯
春燻樓一樓的小風波,沒有影響到三樓貴賓間。這裡依然絲竹管絃,聲唱清吟。其中有一間房裡,坐著兩位男子,都有四十多歲,一個身穿湖綢襴衫,一個穿著紵絲曳撒。
他們正是工部左侍郎胡之榮和吏部左侍郎於廣道,一邊喝著酒,一邊談著什麼。
“昱明公破洪州,擒樂王;岑國璋守江州,破叛軍十萬;丘好問守富口,破逆賊水師兩萬。許兄啊,樂王造反不過三十一天,就被昱明公師徒三人聯手就給滅了。”
“胡兄,你忘記了一位,薛侖樵。他可是跟著昱明公,帶著三千楚勇直入吉春,再順江而下洪州的。”
“厲害啊,昱明公的王門弟子,個頂個地厲害。會讀書的,如薛侖樵、楊良玉、朱明夏,考進士中狀元,以學問聞達天下;不會讀書,制藝不佳的,如鄧成祿、岑益之、丘觀瀾,斷案理政,治軍打仗,各個都是把好手。就算執拗清高,不會做官的東籬先生、舟山先生、桃洲先生,教學育人,造福地方。長淮書院、南嶽書院、湧泉書院,無不聞名於世。”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昱明公現在有門下弟子四十九人,各具才華,徒孫不計其數,散居各處,且不分南北東西。許兄,你看吧,王門一脈,未來十年,比當年鼎盛一時的浙黨還要厲害。”
“我聽說王門有結社為明社,明宗旨,定章程,立規矩,其志不小啊胡兄。”
“呵呵,現在讀書人,哪個不結社入會?十個讀書人,起碼有八個朋社書會。許兄,你沒入過嗎?從我啟蒙開卷,入過的大大小小的詩社詞會,沒有二十也有十八個。”
“胡兄,不一樣啊,不一樣。”於廣道感嘆道,“聽說南城學派也學了王門的,結了個同德會。連宗旨章程和會規,都是學得王門的明社。明社,是‘明德圉奸,昭公滅私’嗎?”
胡之榮的關注點不在這裡,他今晚邀請於廣道談論的事情,也不是這些詩社詞會。
“許兄,你說到南城學派,他們的巨擎再明先生,河陰藩司楊大人,上了一封參劾摺子,你知道嗎?”
於廣道看了胡之榮一眼,心裡明白了這位今晚邀請自己的用意。不動聲色地說道:“如何不知道!聽說這封摺子,驚動了內閣和都察院。那些還想保沈柏霖的人,死心了。”
“呵呵,沈柏霖腦子進水了嗎?他怎麼稀裡糊塗地上了那麼一封奏疏?說什麼皇叔樂王謀逆,除了他本身狼子野心之外,皇上也有失德之處。‘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胡之榮砸吧幾下嘴巴,“引經據典,好像他多會說話似的。居然還要皇上警身祭祖,下罪己詔公示天下,收攏四海民心,然後此叛逆可傳檄而定。迂腐愚蠢啊!難怪皇上會雷霆大怒!”
“皇上硃批,‘喪心病狂,愚妄悖謬,以危言聳聽邀名,交有司嚴懲!’”說到這裡,胡之榮的臉上也露出惶恐之色,“如此嚴厲的硃批,本朝以來,十分少見啊。”
於廣道端起手裡的酒杯,目不轉丁地看著,彷彿想看清楚這件浙南龍泉官窯的青天綠水碧葉杯,到底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看到於廣道還在那裡裝糊塗,胡之榮忍不住問道:“許兄,你怎麼還在這裡穩坐釣魚臺啊?”
於廣道抿了一口杯中酒,平淡地說道:“河陰藩臺楊大人,彈劾河陰學政沈柏霖,說他在學政位上,貪贓枉法,徇私罔上,視朝廷法度為無物,公然貨鬻科制公器。這份參劾,等於給沈柏霖的棺材板上,釘上釘子了。”
“昨個,金吾衛的緹騎,奉內閣上諭,日夜兼程,奔赴開封城,先將沈柏霖革職,再將他一家老小悉數鎖拿進京,交三法司會審。這個下場,胡兄你說,沈柏霖當初上奏疏的時候,有沒有想到?”
“可能想過,但他還是決定賭一把。”胡之榮沉聲答道,“林閱新倒臺後,沈柏霖忙不迭地悔婚退親,割席斷交,卻不曾想,他這一出昏招不僅在士林留下了罵名,還得罪了盛國公、長林侯等勳貴。林閱新是在替他們擋災,沈柏霖落井下石,於情於理,盛國公等人都要替林閱新討個公道。”
“內外交困的沈柏霖趁著樂王謀逆,冒險一搏,拼著受皇上處分,也要博個剛正堅貞、冒死進諫的諍臣之名,重新贏得士林清流們的敬仰。有了這份名聲和敬仰,就算蟄伏一時,早晚也能復起,更上一層樓。說不定還能得那些士子妙筆生花,青史留名。”
說到這裡,於廣道嘿嘿地問道:“這絕佳的主意,胡兄,你說是誰給他出的?”
聽於廣道點到了主題,卻沒有點破,胡之榮忍不住在心裡罵道,你個狡猾的狐狸!心一橫,你不點破,我來點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