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裝衣服的布包又繫了起來,把這幾大包衣服收起來放到樓上自己的房間裡,等以後再好好的整理一下。

之後在工具間又找到了好多的工具,甚至有爺爺當年當木工的全套傢伙事兒,當時爺爺就靠著這一手木工手藝養活了整個家,還給父親娶了媳婦。

一直到八十年代後期,人們才會去店裡買傢俱,不再找木工製作了。

後世的傢俱都是組合的,爺爺的這個手藝也就後繼無人了,不過這套工具卻留了下來,但是不知道怎麼就到了這個工具間。

從這個工具間裡,還找到了好多的書,都是爺爺和父親留下的,大多都是技術類的書籍。

這些書籍在當時可不好弄,當時的習慣都是技術是父傳子,或者是師傅傳弟子。因為有技術就意味著有飯吃。

這也是為什麼傻柱能去單位食堂工作的原因。

在後世任何技校都能學到的技術,當然一些特色的還是靠傳承,但普通的技藝都能夠透過學校學習。

但在這個時候可不行,都是一輩傳一輩。

老話說的好“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講究個“法不能輕傳”。這沒幾年的學徒工,把師傅伺候好了根本就不會傳給你。

再加上師傅還得留一手,這留的一手一般在師傅走的時候最後才會傳給徒弟,有的來不及傳的,那麼這一項技藝就算是失傳了。

這之後就得靠徒弟自己領悟學習了。

當時爺爺為了學好木工技術,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光是當學徒就當了五年。

最後不是娶了自己師傅的女兒,也就是我前世的奶奶,這出徒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呢。

好在爺爺爭氣,很快的學會了技術,也是這門技術讓他們賈家能夠在那個年代過得不錯。

就是因為這樣,爺爺明白技術的重要性,一直在收集著這些技術書籍,並且把這個習慣傳承給了父親。

這一大箱子技術書籍,是兩代人的努力,不過到了後世,這些技術書籍不再重要了,就都放到了這間小工具間。

不過這些書籍對於賈浩雲來說可是大大的寶貝了,他現在精神力融合,大概是大腦開發程度加大,不僅身體越來越好,連腦子也越來越好使了。

看書對他來說不能說過目不忘,但幾次下來就能夠記下來,最為關鍵的是能夠清晰的理解,這就厲害了。

等把這些書籍都瞭解了,在加以實踐,那麼很快他就能夠掌握這些技術。提高他在這個時代的生存能力。

這些書籍他大體看了一下,主要就是木工技術和電氣維護知識。

這可能就是當時爺爺和父親根據自身的技術收集的書籍。

雖然父親當時已經有了正式工作,吃喝不愁,但受到爺爺的影響,想著學一些技術,能夠在閒暇的時候多掙一些錢貼補家用。

當時電器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尤其是結婚的三大件,就是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

電器多了,損壞的也不少,這就需要大量的維修人員。

記得當時父親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學會了這一項技能。

也正是這一項進賬,讓父親在當時在縣城買下好幾處房子。

這才導致賈浩雲有了不思進取的資本。

不過隨著學習電器維修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行業也越來越不好乾,這項技術父親也就擱下了。

還好父親當時賺到的錢選擇多買了幾處房產,這才讓賈家能夠在縣城生活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