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光線再過來一點好吧,我們這邊不能光線那麼暗。”

“必須的,要知道80年代的售貨員是什麼地位啊?了不得了,基本上顧客主動去找人家買都要賠小心,而且多數時候還得看人家臉色的那種。”

“總之環境好點是沒錯的,包括到時候群演進來的時候注意精神狀態啊,要比較熱烈一點的那種。這時候能過來買東西的,那都是單位的代表,或者說家裡條件相當不錯的居多,畢竟有錢都買不到,很多東西都是憑票的。你要是在年輕不懂,就當現在的人去逛SKP一樣的感覺,好吧!”

片場,賈玲招呼著燈光做最後的調整。

她雖然很多地方不懂,但是賈玲有一點好,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把這個東西用比較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什麼電影語言啊,鏡頭特色啊,什麼轉場方式啊。

其實也都沒有設計。

但人家就一點好:拍出來大家看得懂,並且能夠代入其中,這就夠了。甚至如果導演賣弄過多的話,反倒會讓人覺得不適。

“是嗎?我還以為你都是拍那些很厲害的電影,會覺得我導的很low呢。”

賈玲被他說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她想來,韓升拍的每一部電影都是那麼幾十億票房的,肯來這個草臺班子客串也就是因為是東昇文化自己的戲,不然都不希得演——包括今天她要求這麼多,就是為了韓升。

韓升過來,賈玲就跟監管部門來驗收一樣,要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結果人家說平常樸實就很好?

“當然了,你拍的是喜劇,就要追求一個進電影院的人百分之90以上,甚至更高的觀眾都能看清楚你表達什麼就對了。這種情況下技巧越多,有時候反倒不是好事。”

韓升則再一次表示肯定。

話說學院派拍電影,確實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哪怕是拍商業片呢,心中也一定有自己的一個藝術水平的底線,不能低於那個。所以經常就會在電影裡夾帶一些自己的準則,而這個準則有時候可以,有時候卻是和電影相悖的。

商業電影,喜劇,就是奔著錢去的。

製片方肯定是喜歡為票房服務的元素,所以沒有那些技巧完全沒問題。

而對於賈玲的主題來說,這也是能剛好契合上的: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新增,簡單樸素地描寫自己對母親的感情,才是更打動人的方式。

“你這話誇的我,都不好意思了都。”

賈玲感覺自己都有點忍不住嘴角的笑意,但還是坦然接受了這份誇獎。

也是因為看起來整個劇組都是歸她管,可是其實這些人很多是對賈玲沒有那麼看得上的:對,東昇文化招的多數不是新人,而是有一定經驗的人。

這種人遇見自己看不上的,那基本上也是懶得演,反正新導演離開了他們又不可能有別的辦法。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劇組裡又沒有其他能鎮場子的大牌演員長期進組,所以賈玲必須得接受韓升的這些支援,並宣揚出去:

你們老闆都說我這個不錯了,

你們還有什麼意見?

所以,這其實也是韓升經常往《李煥英》劇組跑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他得親自鎮場子。

於是最後再一番溝通,到了正題。

“售貨員這個角色,導演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給我講麼?”韓升問道。

賈玲想了想,道:“這個角色其實沒有特別時代感的東西在身上,因為真要按那時候的演,估計服務態度不會好,大過年的,肯定是所有角色都不能太...”

她沒說完,但韓升立馬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