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走在路上...(第1/5頁)
章節報錯
有人說,《少年的你》是披著文藝片外皮的愛情片,青春片,或和說直接點,商業片。
就跟導演的《七月與安生》差不多。
這話有一定道理。
這部片子的導演拍的這兩部電影,基本上都是能看懂的,很少有大段的自嗨。而很多文藝片導演喜歡加上一大堆自我表達,以及玄乎其玄的東西:
比如閃爍的畫面、倫理的糾結、特殊的象徵、各自的隱藏條件以及導演自己的故事...
總之,各種難以解讀。
可《少年的你》是和這個不太一樣的。
它雖然說是可以算一部實驗性質的電影,因為裡面有很多懟著臉拍的鏡頭,這種鏡頭一般在正常電影裡用的沒有這麼頻繁,基本上主要就是用來作為集中地情緒表達。
但是它並不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
頂多是讓觀眾更多地感受到了角色的情緒,而實際上並不會產生“這個鏡頭是幹嘛用的”“這段是有什麼意思”還是“表明的意義是什麼”?
這部電影沒有這些東西。
無論是整個故事的進行,還是演員的表現手段,它整體框架上是一個商業片的邏輯。
尤其是這個討論的話題還是校園暴力中的愛情與救贖,這樣的主題,在這麼兩位演員的演繹之下,有點淋漓盡致的意思。
再加上一些畫龍點睛:
配角很壞。
熒幕上,魏萊一臉的單純無知,但又隱隱透露出幾分不耐煩:“胡小蝶自殺是她自己的選擇,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她不想復讀,是她媽1逼她來複讀學校的。她成績一般,老師說就她這個成績能上三本就不錯了。”
然後表情恢復平靜,一臉天真地猜測道:“可能是壓力太大了吧?”
“咿...”
影院裡頓時響起一陣騷動,明顯是對這個女的有點恨起來了,都有點忍不住想衝進螢幕在她臉上扇一巴掌。
片中的人可能不知道。
魏萊,是陳唸的同班同學,一個家境優越,長的美,人緣好,成績好,大家一看就喜歡的女孩,看起來可能真的都很好。
但是實際上呢?
她是個典型的兩面派,表面上乖乖女,背後卻仗著自己家庭背景雄厚,在學校裡橫行霸道。
無論是胡小蝶的死,還是陳念被欺負,她都脫不了干係,甚至可以說是主因。
這樣的情況下,都出人命了。
魏萊竟然就這麼冷漠,甚至還繼續用那種伎倆,想要習慣性地騙過所有人——這就讓人覺得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牽扯進一樁命案,她竟然一點也不內疚或者慌亂,甚至還能冷靜給自己開脫。
和其他兩個夥同的施暴者都截然不同。
審訊實力,光線從頭頂上直直地打落下來,像是一道聖潔的光環,卻又分外顯得光照底下的魏萊有些陰暗。她身姿挺直,穿著校服,表情繼續單純,讓對面的警官都忍不住再問一句:
“你真的一點內疚都沒有嗎?”
這也是觀眾想問的話,一下子,很多人都集中注意力想要看看對面的人怎麼回答。
魏萊沒有回答,她只是嘴角帶著那麼一抹微笑地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