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這個倒沒猜到,不過...”

韓升話還沒說完,故事就已經演到了揭秘的時候。

上來就打破了李長京的猜想:

飽和式救援可不是開玩笑的,有人已經搶在主角團之前,就把發動機啟動了。

這在好萊塢大片裡是絕對不存在的,因為就算哪怕是配角只差一步就能啟動,也必須是被強行丟去領盒飯,然後主角從地上爬起來,摁下去。

Yes!米國白人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真是夠了。

但眼前更關鍵的是,故事接下來該如何走向:

那就是,發動機啟動之後,仍舊不斷在與木星靠近,逐漸將突破洛希極限。而機械的聲音也終於在這時候揭秘,聯合政府早就知曉這個結果。

這是一場,註定徒勞的救援。

...

“...”李長京在電影院都傻了。

甚至就別說是李長京這種看片量特別大的導演,就是但凡看過外國這種類似片子,甚至都不用型別一致,反正就是“拯救世界”這種片子的,都傻了...

不是,所有功勞都不歸在主角身上也就算了,畢竟全球那麼多發動機,男主都去啟動也不現實。

搞點降智的一鍵啟動也有點蠢。

然後看著,救援也不是主角達成,這也就勉強算了。

畢竟至少主角也努力了。

到時候起碼可以說是一聲問心無愧,也確實是為了這個在努力——畢竟如果沒有無數像他們這樣,前仆後繼,不惜代價飽和時救援的小隊,也不會有最後的啟動。

結果最後的最後,你告訴我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這算個啥?

“空間站的撤離即標誌了救援行動的失敗,三小時後,地球將會突破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進入無法逆轉的解體過程,莫斯將進行全球播報。十五,十四,十三,十二...”

“流浪地球計劃失敗,領航員計劃更名為‘火種’計劃。”

“這裡是領航員空間站,現在面向全球做最後播報。在過去的三十六小時裡,人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存危機,在全球各國一百五十萬救援人員的拼搏和犧牲下,71%的推進發動機和100%轉向發動機被全功率重啟。

但遺憾的是目前的木星引力已經超過全部發動機的總輸出功率,地球錯失了最後的逃逸機會,為了人類文明之延續,莫斯將啟動火種計劃。

領航員空間站冷藏了三十萬人類的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並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以確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

你們都是地球的英雄,我們謹記於心,以你們為榮。我們將肩負著你們全部的希望,飛向兩千五百年後的新家園。”

影院內,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開始變得鴉雀無聲。

這好像單純從這段話來看,似乎一下子就從大家一起走,變成了那種常見的故事結尾:

領航員空間站這座諾亞方舟,就像當年洪水中帶著全世界所有的動物,進去之後,留下外面所有的人和滔天的洪水。

而坐在影院裡的人,無疑都是將被拋棄的。

“...”

這種感覺,無比強烈地湧現每個人的心頭。

之前也有一部《2012》的電影講過世界末日,大家乘著方舟逃離的故事。

但看著看著大家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代入感,只是覺得是個故事罷了。可《流浪地球》卻不一樣,它顯示裹挾著整個地球,讓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拯救,到了最後卻突然來了這個傳統意義上的:

對不起,謝謝你們,但是我們得放棄你們了。

哇塞,那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