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你幫忙盯著麼,你比較專業。”韓升是真看不懂,人家怎麼處理。

他看著那一堆堆素材也是頭暈。

更何況他們現在還是初步處理,素材數量很多,他也看不了那麼多,便問道:“怎麼樣,拍的還行麼?”

蔣希希點點頭,道:“還行,就是前半部分看起來節奏有點慢。後半部分呢...”

她開玩笑似的講:“你那首歌是重點,大家都在說,是什麼樣的經歷才能出來這樣的歌呢。”

韓升轉頭,只是笑:“...”

畢竟朴樹出這首歌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一歲了,距離他第一張大火的專輯《我去2000年》。這專輯裡有兩手歌傳唱至今,一首叫《白樺林》,一首叫《那些花兒》。

所以他可以算是那個年代的一夜爆紅。

拿獎無數不說,第二年就上了春晚,還和周迅合作主演了電影,順便談了戀愛。妥妥的,現在的頂流的待遇。

演藝圈經歷,幾乎可以說是沒啥波折終於

順風順水。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

年少時候的經歷卻是有很多不愉快的。

高知家庭出生的他,從小也和國內所有孩子一樣,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只是有的人升上去了,有的人就掉下來了。

朴樹就是掉下來的那波人。

成績的不達預期讓他年少時頗為抑鬱。

或許就是以前與現在這樣的落差,以及性格問題讓他在圈裡摸爬滾打了幾年,03年發行讓他更是聲名大噪的《生如夏花》後不久,會選擇退隱。

記者後來採訪他,問他為什麼。

他說國內發展太快了,十年走了太多的路,沒時間去沉澱。

於是真的十年後,等到14年再發行《平凡之路》的時候,講出的是他的經歷,與過往的和解。

沉澱出來的,果然不一樣。

韓升其實用這種歌的時候,很是考慮過。

倒不只是因為這歌太好聽,捨不得用...

當然,這可能是其一,但主要是他對歌曲還是謹慎的,選歌的時候最好不要用那些不合時宜的歌曲——畢竟就想想,如果一個十八歲的人,唱個李宗盛的《山丘》。

這歌好聽嗎?

好聽,至少韓升覺得越聽越有感覺。

但這感覺,也是隨著年齡增大才越來越多的,而這首歌也是更需要時間沉澱的。

普通的年輕小孩,發表出來就很奇怪,起碼得有個理由吧。所以《平凡之路》雖然也到不了這種程度,但放在這會推出,也確實引人探究。

但為他什麼還是要用呢?

沒辦法,因為哪怕確實韓升也擁有不少好歌的記憶,但真要按照年齡篩選下來,其實歌曲就很有限,而且很雜亂。

可自己要發展的話,有的歌曲在其他條件合適的時候該用,就要用了。

不可能一直考慮年齡積累東西。

否則,

每次出一首這樣的歌,被問起來的時候,難免還要找藉口解釋之類的。

於是他就需要這麼一首歌曲,能貼合原主的經歷,又能表達出明顯的沉澱之感。這樣的一首歌曲出來,人們就能理解一個概念:

少年老成。

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可能就能獲得超過他年齡層次的成長。

這不就通順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