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開始於對大理的精神信仰。

中途經歷種種,才發現現實的問題,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而最後,作者給了個完美的答案:

《去大理》的這幾句歌詞,從骨子裡透出一股子文藝氣息,但又剋制住了。頭頂上的灰塵,和肩膀上的齒痕,從二百五十六平方公里的洱海邊上偶然遇見的故事,到也許未來會不期而遇的感情...

於是第一個大理和第二個大理在朦朧間,竟然融合為一體。

然後帶著現實和想象的空間,一遍遍重複著,直到最後一句:“誰的頭頂上沒有灰塵,

誰的肩上沒有過齒痕。

撿起被時間碾碎的勇氣,

讓雙腳沾滿清香的泥...”

很多理解能力比較好的人,這會也已經差不多摸清楚了個大概。

卻不曾想,此處再次讓視野開闊起來。

“啊呀...”張茜這次是真的點頭表示還不錯。

周圍也有人覺得不錯。

但可惜古玥沒有,她本身就不是學音樂的,剛才又沉浸在了自己的幻想裡:一首歌其實認真聽,和不認真聽是兩種感覺。就好像聽英文歌,感覺節奏各種酷炫;然後仔細一聽英文歌詞,額...

具體反映,參考各種小影片,“為什麼英文歌不能直接翻譯成中文唱”。

所以,其實她是沒那麼懂的。

“這個,其實也不難。”

周斌頓了頓,就問:“他先唱了理想中的大理,第二段唱現實中的大理,第三段副歌把兩者結合起來,你懂的吧?”

古玥道:“額,差不多懂了。”

周斌又問:“那你覺得所謂的大理,其實應該是哪個大理呢?”

這句話有點繞,古玥想了想,才道:“理想中的吧。”

但很快又改口:“不,現實中的。”

周斌於是樂了。

張茜也插嘴道:“到底是哪一個?”

古玥看了看中間的韓升,他還堅持著把最後一段彈完,便繼續道:“我覺得很難選,都有。”

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體化的,很難有個答案。

於是周斌便笑道:“對咯,所以最後他說的就是無論是哪一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來到這裡,無論透過什麼樣的大理獲得了慰藉,最重要的是重拾勇氣,再次上路就對了...”

說完,他便也不再多講。

留下若有所感的古玥,剛好音樂也結束,他便和周圍的人一起歡呼鼓掌起來:“哦哦哦!”

場面熱鬧,和剛才的安靜截然不同。

誠然,《去大理》很難說他是一首全民都會喜歡的歌曲。但至少對於願意來做《音悅之旅》這個旅遊節目的人來說,感覺那是不一樣的。

“謝謝,謝謝大家。”

韓升這時候才笑道:“有點倉促,獻醜了各位。”

張茜則終於也笑道:“我覺得挺好,值得鼓勵。”

“是啊,滿可以的。”

“我反正你出了歌,我會購買下載下來,多聽幾遍...”

氣氛越是和諧,有人就越難受。偏偏這時候也不想有人觸黴頭,就越不提這事。

一時間,節目又錄了十來分鐘的誇獎,才終於是不得不提起:還有個人,今晚帶著音樂,要上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