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老童生的秘密(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刻天色已經是傍晚時分,方應物對叔父方逢時道:“小侄有些學問要討教王先生,所以請族叔自行回去,小侄先隨王先生去他那裡。”
方逢時沒有多想,便自己回上花溪去了,而方應物則隨著王塾師來到他家中。進了院子,方應物迫不及待的問道:“縣試將近,我欲作題練習,方才在路上擬出了兩個題目,願請教先生。”
王塾師雖然覺得古怪,但他與方應物如今也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也不做他想,只道:“好,進屋再說。”
方應物心急的問道:“一道題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另一道題為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先生你看如何作答為好?”
王塾師撫須侃侃而談:“前面這道題,出自論語的為政第四這章;後面這道題,出自孟子的盡心上這章......”
“然後呢?”方應物又追問道。
王塾師臉色閃過幾絲尷尬,伸手延請道:“你我進屋再談,正所謂坐而論道也。”
方應物不耐煩道:“天色將黑,屋裡光亮不甚好,在院中即可。豆棚之下夜間談話,也是人之常情。”他不明白,這王先生著了什麼魔怔,一定要鑽進屋子裡說話。
正當此時,方應物忽然聽到身後有女子誦讀聲響起:“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
胡氏曰:聖人之教亦多術,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聖人所示之學,循其序而進焉。
愚謂聖人生知安行,固無積累之漸,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間,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學者以是為則而自勉......”
不用回頭,方應物也知道這是誰。但他還是回頭看去,卻見蘭姐兒笑著站在另一邊的屋簷下,很有默契的背誦著經典。
方應物聽得分明,她所背誦的這段就是朱子集註中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一章的註解。
方應物與蘭姐兒目目相對,彼此眉目傳情的示意過後,又轉回了頭,重新面向王塾師。卻見王塾師滿臉茅塞頓開的爽快神情,“這個題目,不需發揮,只需守注娓娓道來即可,我已有腹案!”
方應物滿肚子猜疑,難道這王塾師所學不精,從小隻能死記硬背四書,對朱子集註卻不能貫通?
要知道,八股文說是考四書五經,其實考的是朱子集註。題目雖是從四書中出,但答題必須是代聖人口氣立言,只能從朱子集註中引述闡發。所以看到題目後,必須先回憶起朱子集註上怎麼註解的這段題目,才能下筆編八股。
方應物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疑是很有可能的。剛才王塾師極力拉著自己入屋談,八成是要翻《朱子集註》現看罷?
難怪自己不進屋,他就卡了殼,而當蘭姐兒背誦出朱子集註相關段落後,他又恍然大悟彷彿有了答案!
所以他這輩子就是個老童生,幾十年也考不中秀才,只能在山村裡教幾個學童勉強餬口;所以自己借書時,他左右不肯把朱子集註借出來,原來他也離不了這個教學參考!
自覺猜出真相後,方應物十分無語,這王塾師到底行不行?和他研討文章,不會把自己帶進了溝裡去罷?
王塾師沒有注意到方應物的心思臉色,仍在滔滔不絕講述,“破題一句為:聖人希天之學與時偕進也。
承題為:夫學與天為一,學之至也,然而有漸也。故與時偕進,聖人且然,況學者乎!
然後起講為:人生之初,渾然天也,少長而趨於物慾則喪其天;故吾於成童之時,用志不分,以其全力而向於學,務求純乎天德而後己........”
破題、承題、起講是八股文的開頭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很多考官看試卷往往看了開頭就定下等次。
方應物聽到王塾師講述,又是出乎意料的不能置信。他身兼兩世為人的記憶,還是有點底子,能體會到王塾師編出來的八股文似乎挺不錯的樣子,至少水準比自己高得多。
這讓他徹底糊塗了,王先生到底是有水平深藏不露,還是沒水平貽笑大方?在胡思亂想中,第一道題目講完了,王塾師再次住口不言。
正疑惑間,立在方應物身後的蘭姐兒突然善解人意的輕啟丹唇,清脆悅耳的背誦起朱子集註對第二個題目,也就是“登東山而小魯”一章的註解:“此章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敏銳的抓住了王先生側耳傾聽的姿態,方應物突然醒悟到什麼,哭笑不得的在心裡嘆道,敢情王塾師只是個開卷考試高手——
他大概只善於編造,不善於記誦。讓王先生帶著參考材料現看現做,估計也能寫出錦繡文章;但若沒有參考書,是真正的閉卷考試,那他就要卡殼。
王塾師只是個沒門路沒背景的鄉村老童生,各種嚴肅的考試上會讓他帶小抄嗎?很顯然不會,所以他一輩子也沒考中秀才。
—————————————————
補更一章,現在有望衝擊周點選榜,!對了,另求推薦票,大寶天天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