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1/2頁)
章節報錯
確認過雙方身份,就正式開始審理了。汪知縣又一次拍了驚堂木,喝道:“方應物!你因何綁了縣衙差役來見本官!”
這次等於是抓了現行犯來見官,沒有狀紙,方應物便口述道:“老父母在上,小民見官是為譚公道敲詐勒索、並激起我村民變之事。”
他待要詳細敘說,卻聽旁邊譚公道突然開口,搶在前頭叫道:“大老爺!小的知錯,小的認罪,小的全都招了!小的不合鬼迷心竅,造了一張假牌票,去那上花溪村招搖撞騙,卻不料激怒村民綁了小的來見官。對此小的罪無可赦,認打認罰,全無二話,誠心悔過,絕不叫大老爺為難!”
方應物愕然,譚公道這姿態擺的夠低。原本還以為他要狡辯幾分,抵賴幾分,這才是反派人物應該有的作風。沒想到這廝如此痛快的認罪,如此誠懇的悔過!
不經意間,又從側面瞥見譚公道嘴角一絲弧度,旋即方應物恍然大悟!譚公道這廝怎麼說也是縣衙裡的老人,在這裡痛痛快快認了錯,並表現出誠懇悔過之心,也算是在上花溪村村民面前給了縣尊一個臺階。
處置起來就可以高高拿起,輕輕放下,最多打幾大板再以觀後效。有句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不愧是老公門,這裡面門道想得很清楚!這是金蟬脫殼斷尾求生之計!
但是,方應物能讓譚公道留的青山在麼?淳安縣是個小縣,縣衙中正編衙役其實不多,譚公道就是其中一個。留這麼一個死仇,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跳出來添堵。
何況方應物察覺了一個很微妙的機遇,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拿譚公道當做自己的進身之階,透過譚公道這事情為引子去交結知縣,怎能讓譚公道搶了自己的風頭?
汪知縣卻是輕鬆了下來,無論什麼案子只要被告肯老實認罪,那就簡單好辦了。他巴不得自己審理的案子都是這樣,考核時結案率百分之百可是很亮眼的政績。
汪知縣這次見譚公道比較上道,不百般抵賴給自己找麻煩,便也順勢抽出籤子就要扔下去,口中喝令左右:“譚公道擅自擾民,拉下去重責二十!以儆效尤!”
“老父母慢著!”方應物眼見事情就要這樣結束,再不出口就來不及了,急著喊了一句。
汪知縣停著手,籤子還沒扔下去,面帶幾分不悅道:“公堂之上,不得肆意喧譁!案情已經明白,你且站立一旁聽候處分,本官自然會給爾等村民交代!”
方應物從懷中掏出一張紙票,俯首舉過頭頂,“斷案須得有口供,有證據,兩者俱全方為案情明白。老父母明鏡高懸,小民在下敬仰,但不忍生了瑕疵。本案尚有物證在此,假牌票沒有來得及呈上,請老父母依律過目,豈不十全十美。”
旁邊衙役將這張牌票取走,交到了縣尊公案上。汪知縣微微一笑,口中道:“你這少年倒是有心人。”
說罷他將假牌票拿起來檢驗,翻來覆去幾回,“這假票與真的一般無二,可謂以假亂真,只不過用印絕非本官之意,是有人盜印了。”
方應物趁機道:“雖能以假亂真,但小民只抱住一條道理,以老父母之仁慈賢德,萬萬不會在此農忙時候、更不會在收繳夏稅之前催逼拖欠的去年秋糧!
只有最糊塗昏庸的官員才會在此時遣人下鄉擾民,而老父母絕非此等人,只要想明白這點,便可以輕易識破假票。”
汪知縣說不上多麼精明但也不傻,無論如何也是成化十一年的進士出身,自然聽得出方應物話裡有話——如果沒被識破,讓譚公道做成了,那就有可能傳他汪縣尊是個糊塗蟲,是個在農忙時不顧眼前只管催逼去年欠稅的糊塗蛋。
若是如此,事態的嚴重程度需要重新評估了......
譚公道偷偷抬眼,從側下方瞧見方應物嘴角的弧度,登時品味出方應物的意思了,這是要將他的罪名從敲詐良民轉移到有可能影響縣尊形象上來!
心裡不由得大罵一句,小賊子竟然如此狠辣,不愧是讀了七年書的,此乃借刀殺人之計,而且也是過度解讀的**!
讀書人有張良計,老大粗有過牆梯。譚公道一咬牙,當即“砰砰砰”的狠狠在石板上磕起頭,確實是狠狠的,他額頭破了大口子,血一直流到了臉上。
“大老爺!小的是無心之過,追悔莫及!所幸事情未遂,小的在此認罪了!其他實在無話可說,叩請大老爺處分!”
汪知縣看著譚公道血流滿面的悽慘模樣,皺眉搖搖頭。此人縱然有錯,但認罪的態度已經做到這份上了,再不寬恕就有違君子之道。
況且譚公道所作所為只是有可能影響到自己形象,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可以放過一次。想至此,汪知縣抬起手,又要扔下籤子。
方應物目光如炬,識破了譚公道的鬼謀。這廝居然又使出了苦肉計,對自己可真夠能狠下心!
這樣的狠人,打蛇不死後患無窮,方應物眼瞅知縣貌似又心軟了,連忙又控訴道:“老父母在上洞鑑,小民還有案情詳細與聞!譚公道之罪,絕非僅僅是持假票擾民!
其人在村中時,聲稱縣尊要修葺預備倉、縣學、名宦祠,所以前來收繳去歲欠稅。當時村中人人驚懼,以致有意欲賣兒賣田者,堂下鄉鄰皆可為證。”
聽完方應物的控訴,汪知縣臉色黑了六七分,譚公道的臉卻白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