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物藉著歡呼聲又道:“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圍聚在此,皆因你不作為而起!你不配做這個知府!”

李知府大怒道:“本官乃朝廷命官,配與不配,也不是你一言而決的!”

人群中忽然有幾十人(貌似都是從公館街上來的)齊聲呼喊道:“狗官無能,罷官!罷官!”

方應物指著李知府繼續斥責道:“你聽聽民眾的呼聲,險些釀成變亂尚不知自省,真不知恥也!難道他們聚集在這裡,都是看你狡辯來的麼!

本官宣佈,為了宣揚朝廷恩德、安撫蘇州百姓、挽回江南民心。避免釀成變亂,將你這不稱職的知府停職待勘!然後上奏朝廷請求處置,等另有旨意時,再做處分!”

李知府雙目要噴火,厲聲喝道:“你敢!”

方應物毫不猶豫的駁斥道:“本官憑藉人心與正氣,代天而行有何不敢?請你即刻離開府衙,暫居驛館!”

然後又對旗牌官道:“差撥軍士四人,立刻將李大人送到楓橋驛暫住,不得有誤!”

當即有軍士四人排眾而出,挾起了李知府,大步離開府衙。臨行前,李知府對著方應物叫道:“本官睜眼看著,你如何去找王太監為民做主!”

府衙大門內外登時鴉雀無聲,誰也沒想到,這方欽差竟然強勢如斯,彷彿渾身氣勢強盛的令人不敢逼視!

外行人只覺得方應物形象高大威猛,簡直與戲文裡的欽差大臣一模一樣,手裡只差一柄尚方寶劍了。甚至心裡開始分析起來,如果方欽差手裡有尚方寶劍,會不會真來個先斬後奏。

但內行人都快被嚇傻了,四品知府乃是最高等級親民官,在官僚體系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結果堂堂一個知府說停職就停職,說趕走就趕走,方應物就不怕後果麼?這可是連巡撫也需要三思而後行、不敢擅自採用的行動!

不過,用避免民變為藉口,理論上確實似乎也是可行。從太祖高皇帝時候,治國思想最重穩定,朝廷對於民變之類的事故還是相當敏感的,欽差大臣為了穩定地方局勢做出點出格事情一般都會被優容。

但這裡面有點事說不清啊,難道這次民眾舉事,不是從根源上由採辦太監引發,然後再由方應物直接挑起來的麼?怎麼移花接木,在一片眼花繚亂中將責任賴到了知府頭上?

不過這情況真的說不清,就算告到朝廷也很難讓人相信。從來只聽說過有些在府縣裡根深蒂固的地方官,不惜挾持民意叫板欽差大臣的;真沒聽說過有人生地不熟的欽差大臣能鼓動民意,去反攻地方官的……

閒話不提,卻說方應物驅逐了知府後,冷冷的掃視著府衙其他官員。在場每一個人都低下頭去,不敢與欽差大人對視。

而後方欽差繼續安排道:“本官只問正堂,餘者不究!府衙事務不可無人,可暫由同知署理知府,通判署理同知,推官署理通判!爾等以為如何?如果不答話,那就是默許了!”

府衙眾人面面相覷,還真就默許了。他們實在沒膽量與手握王命旗牌的強權對抗,只能選擇屈服。

再說每人差事提了一級,貌似也不是什麼壞事酬說不定署理著署理著就變成正式了。從這個角度看,李知府還是不要回來為好,面對就地升官的誘惑,人心悄然發生了些許變化。

快刀斬亂麻,方欽差便把府衙清理完畢,心裡長出一口氣。隱忍了這麼久,又費盡心思,終於等到時機一舉將礙事的石頭踢開了。

還是直接掌控權力的感覺好,依託別人履行差事的感覺糟透了,非常不喜歡,更別說知府之類的角色太礙手礙腳了!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只要自己將錢糧之事辦漂亮些,讓朝廷用度稍加緩解,文武百官俸祿按時足額髮放,那麼上上下下從道義上都得感激自己,處置知府是否正確那都是小事了。

轉過頭來,面對千百雙渴望的眼神,方應物非常蠱惑人心的說:“府衙無人為爾等做主,本欽差只得親自出面了,有人敢一鼓作氣,同本欽差前往姑蘇驛麼?”

底下人群興奮的振臂高呼:“願追隨欽差大老爺!”

(未完待續,『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 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到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