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驚疑的人不只有王敬太監這邊的人,追隨方應物舉事的民眾同樣也疑惑不定

剛才姑蘇驛幾乎就要在望,所有參加進隊伍的人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以多打少,搞死王太監和他的爪牙們。

正在氣勢上時,卻見前面欽差行牌向東一轉,領著大家進了胥門。於是隊伍人群裡頓時議論紛紛,腳步也越來越慢,漸漸地踟躕不前。

先前說好的要帶領大家出氣,去找採辦太監麻煩,所以才萬眾一心、士氣高漲,那麼現在又要去哪裡?

難道方欽差是故意耍弄他們,帶著他們轉一圈就算完事?作為舉事的牽頭人,怎能如此不負責任!

人群不動了,前頭欽差官轎便也停了下來,欽差大臣、這次舉事的帶頭大哥方應物出現在人前。眾人知道方欽差有話要說,便都閉上了嘴,齊齊望向欽差大人。

方應物鎮靜自若的高聲道:“諸位心中或許有幾分疑慮,本官親口為爾等解釋,只請爾等仔細聽完其中道理!

本官方才想起,聚眾衝擊欽差太監,固然爽快,但終究是違法之舉,本官擔心爾等事後被朝廷追責,難免不能保全自身!若出現人命傷亡之事,亦非本官所願也!

所以本官為爾等著想,有一個兩全之計在此!本官先帶領爾等去府衙控告,請官府出面為民做主,這才是合情合法合理之舉也!”

有人便問道:“官府也管不了欽差太監,不然為何會有欽差太監在本城凌虐月餘的狀況!若官府不理,我等又該何去何從?”

方應物斬釘截鐵的說:“若官府不理,或者有意拖延,本官再親自帶領爾等去姑蘇驛,行那以暴易暴之事,直接與爾等共同聲討採辦太監!

這便叫做先禮後兵!若事後朝廷追問下來,本官也可為爾等開解,畢竟先有官府不管不顧,而後才有萬民走投無路,做那迫不得己的事情!想必以朝廷之仁慈,不至於與爾等為難!”

人群裡有兩百多人是從公館街上跟著過來的,之前早得過吩咐,此時有的人高喊呼應方欽差:“欽差大老爺實在仁心慈惠,確實也是我等所想!”

有的人分散在人群各處發表議論,紛紛贊同方應物的話,有意無意的引導別人來贊同。

其實方應物說的有道理,先去府衙確實也降低了政治風險。而普通人人大多又有從眾心理,反正府衙距離胥門不算太遠,先去看看也行,耽誤不了多久。

於是隊伍重新啟動,繼續簇擁著欽差官轎向前走。雖然有失望離開的,但沿途還有新加入的,總得來說人數變化不大。

在府衙中,李知府一邊等著心想事成的喜訊,一邊仔細端詳珍藏十年的酒瓶。心裡不住的琢磨著,到底是自己獨自細細品味,還是邀請三五知己聚會宴飲?怎樣做才能對得起這一瓶美酒?

忽然長隨匆匆忙忙的衝進了門裡,對著李知府大喊大叫:“老爺,大事不好!那方應物帶領無數民眾,虛晃一槍離開了姑蘇驛,並未與王太監發生任何衝突,傳言中的大混戰也沒有發生!”

李知府便很莫名其妙,方應物到底在想什麼?卻又聽長隨繼續叫道:“但方應物卻進了胥門,並帶領民眾衝向府衙來了,貌似來者不善,只怕眨眼之間就要抵達!”

噹啷!李知府愕然失手,酒瓶摔在了地上,頓時奇妙的酒香充塞於屋中,他已經為這個轉折呆住了。

方應物簡直是神經病!衙門就是官府,官府就是衙門,帶領民眾圍攻官府,這和扯旗造反有什麼兩樣?

如果是一夥亂民來大鬧一場,鬧完了就散開逃走,那也真不太好抓回來,何況還會有老學究抬出以民為本、民為重的幌子,很容易就不了了之。

但方應物身為官員,一旦帶頭鬧出亂子特別是攻打衙門,那他自己能逃得開麼?聽說方應物是當過知縣的人,怎麼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李知府因為過於震驚,只管愣住了發呆,卻把長隨急得跳腳,連聲喊道:“府衙完全沒有準備,如今在衙的所有衙役加起來也不過數十人,而且還已經逃掉了近半數!

就算加上書吏和雜役,又如何能擋得住上千已經沸騰起來的亂民?還請大老爺早作安排!”

府臺大老爺高高在上慣了,一時間沒有想太多,但現在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故而聽完了長隨的話,李大知府立刻失態了,登時沒了高官體面,破口大罵道:“方應物這個殺千刀的混賬東西,不去攻打姑蘇驛,卻到府衙來做甚!”

ps:大**即將來到,求月票助興!!!!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