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自尋死路?(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方大人因為是朝廷派來收稅的·天然不受歡迎,變成了故意樹立起來的靶子。但奇怪的是,方大人卻一直很配合當這個靶子,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按下蔡孔目的心思不表,堂中有人疑慮道:“以目前觀之,未見欽差有何等實際動作,我等大張旗鼓的上疏,是否過頭了些?”
但又有人站出來解釋,“從種種跡象可以明確,這位欽差大人來者不善·只怕肯定要施行苛政盡力搜刮。不過按制十月才開始徵收秋糧,眼下才八月初,欽差想有動作也嫌早·故而他只能虛張聲勢,預作佈置。
等到了十月份,才是大動干戈的時候!諸君應當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何如預先防範?”
於是眾人便沒話說,然後便有人主動請纓,潑墨揮毫寫起陳情表文·筆走龍蛇一時三刻成了文。別人看過後,叫好幾聲,隨即挨次的簽名。
國朝自太祖起·便一直樹立言路暢通的政治正確性,民間上書除非是故意作死議論敏感事務·朝廷一般不會怪罪。
對這些士紳大戶而言,聯名上書表達一下對欽差的不滿,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屬於何樂而不為的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來。
所以他們毫無心理負擔,很輕易的就接受了上書倡議。即便上了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當然不會和民間人士混在一起聯名,他會另外單獨上奏摺,順便也招呼縣裡一起上疏。
稍有政治嗅覺的人便知道,官員上疏和民間上書同時送到朝廷,合在一起後,效果就不僅僅是一加一這麼簡單了。
官員上疏是地方官府態度,民間上書是民意。兩者分開看時,在高高在上的朝廷眼裡,很可能無關痛癢,無非是個別人發牢騷而已,不代表地方上主流態度。
但地方官府和民意兩者合在一起時,影響力就會成倍的增加。這時候就不再是個別人牢騷,而是一種能代表主流的態度了,那麼朝廷肯定要重視起來。
蔡孔目當然也明白上述道理,便憂心忡忡的看著府衙大堂裡的鬧劇,心裡忍不住為方大人擔心起來。
先前方大人讓蔡孔目上演一出苦肉計,然後叫他到知府這裡獻計獻策,大肆鼓動知府倡議上書時,蔡孔目覺得這計策成功性不大。
哪個官員能有這麼傻,連官官相護的道理都不明白?但蔡孔目卻沒料到,方大人所言都成了事實,李知府還真就鼓動眾人一起上書。
現在成了這樣情況,方大人怎麼辦?
以蔡孔目的從政經驗來看,凡是地方官府和士紳耆宿聯合起來的抗議彈劾的,那都是鬧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這種事情的主角不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就是為害一方的閹賊。
除非有天子無條件力挺撐腰,這樣的人多半都沒有好下場,方應物固然有點背景,但還沒到能被天子強力撐腰的地步罷?他又不算是天子佞幸臣子,也不是宦官太監。
可是這個局面,彷彿又是方大人一力促成的,全過程看下來,怎麼看怎麼像是自尋死路一.蔡孔目縱然世事洞明,但這時候也看不懂了,陷入了迷茫之中。
究竟是方大人一切盡在掌握,暗中留有後手,還是他弄巧成拙、騎虎難下?【未完待續『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 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到起點訂閱正版、投推薦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