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明官吧』

希望大家都能去起點多支援隨風輕去,多點選,多收藏,多投推薦票!

別忘了右上角大明官吧的簽到哦~

起點連結:

.

對於回花溪村的事情,主英和方應石兩人比賞嬰物還積極。方應物看著興高采烈的王英和方應石,心裡默默吐槽,其實真正想衣錦還鄉的是你們罷……”

對於數年來享受過無數高光時刻的方應物而言,並沒有什麼衣錦還鄉的心思,他用得著在族人面前顯擺麼?但是在與世無爭的山村裡,倒是收穫了難得的安逸時光。

在這裡,沒有那麼多的繁雜政務需要他經手,沒有那麼多複雜的人際關係等著他處理。一般鄉親由於地位懸殊,也不敢來打擾他,所以非常清靜。

上花溪村還是那樣子,只有兩處明顯變化,一是宗祠明顯新修過,牌匾也掛上了不少。方應物本人也上了牆,成為方家三百年來的第二號成功人士,在牆上激勵著後代子孫們。

方應物指點道:“我們村並不富裕,這樣做太破費了,還不如用來讓童子讀書。”

老族長陪笑道:“不破費,是我做主把你們父子名下的田租拿出來修祠廟,想必你們父子也不差這點錢糧了。”

方應物這才想起,他們父子名下還有一兩百毒地,都是鄉親為了免稅投到他們父子名下的,名義上每年還要給他們父子交點租子。敢情翻修祠廟,用的是他們父子的錢,這是被捐款啊.

第二個大變化,就是後山樹林中那座小木亭也被新修過,還建了一圈籬笆圍住,亭子裡放了一個香爐。

老族長解釋道:“附近十里八鄉的讀書人經常來這裡聚會啊,說是要借一借文氣。”

對此方應物唯有苦笑,這小木亭是七年前自己一時心血來潮特為裝逼而修建的沒想到現在成了族中勝地。

在山花溪村靜靜住了十來天,方應物又出山了,隨後他再次去倦居書院拜訪了商老師。

此時方應物和商相公心裡都明白,這次九成九是他們之間最後一次見面了。依依惜別之後,方欽差便離開了淳安縣,前往繼續履行欽差職責。

閒話不提,卻說方應物一行再次進入運河北上,半個月後抵達蘇州。在楓橋這裡轉了個彎,從轉入,然後便來到了天下最繁華的地方。

是的這裡就是大最發達的地方。向兩岸望去,人群如蟻店鋪林立數不清的富貴說不盡的風流。穿過這十里紅塵,位於蘇州城西北的閻門進入了眼簾中。

闖門外碼頭上,靜立著數十人,為首者是一位四十餘歲的中年官員,從胸前補子圖案來看,應該是五品官員。

欽差座船靠了岸先有欽差隨員下船交涉,然後回到船艙中向方欽差稟報“有同知齊大人,率領吳縣、長洲兩縣知縣以及地方士伸,在岸上迎候。”

方應物若有所思,沒有著急表態,但長隨王英卻開口道:“是府同知?知府沒有來麼?”

隨員沒有答話,方應物淡淡的笑了笑,“本官只是個欽差又不是巡撫藩桌,堂堂四品黃堂、天下數一數二的知府當然不能如此卑躬屈膝。

更何況前番那知府不惜放下身段,一直追到了府邊界,已經盡到了夜瞰,今天自然不必出面了。

另一名隨員便插話道:“聽說朝廷並沒有在江南委任巡撫,欽差只有方大人一個。”

此時江南一帶的巡撫不是常設,有時有有時無。如今有了方應物這個欽差入駐,朝廷便沒有另行委派巡撫,畢竟巡撫也是用的欽差體制,沒必要塞一大堆欽差在蘇州城裡。

王英還要說什麼,方應物一拍扶手,起身道:“不必多言,下船吧!”

岸上沒有矯情造作的歡呼聲,沒有如潮水般的諛辭,顯得頗為冷清。

雖然每一位蒞臨地方的高官都會說沒必要刻意營造歡迎氛圍,但若真沒有這些歡呼和諛辭,又彷彿缺了點什麼。

欽差方應物不以為意,與齊同知寒暄道:“本官奉命督糧東南,有勞齊大人遠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