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物對王魁的印象還算不錯。更別說如今他從湖廣坐船到杭州,一路孤單的很,此刻突然見到故鄉熟人,雖然稱不上他鄉遇故知,但總是個高興事情。

方應物上前拱了拱手,笑容滿面道:“王朝奉許久不見了!如今買賣可好?”

如今方應物身份不比過去,王魁一邊感慨自己過去看人確實看得準,兩年前便看得出方應物不是池中物,一邊連忙還禮,“還好還好,倒是方相公顯得清瘦了,不知為何在杭州出現?”

方應物答道:“去了次北邊,如今返鄉準備明年秋闈,是以路過杭州。”

王魁盛情邀請道:“此處不是說話地方,還請去家裡一敘!”

“夜快深了,只怕多有不便。”方應物謙讓道。

王魁扯住方應物袖子,熱情的說:“都是鄉鄰鄉親,哪有這許多講究!”

路上邊走邊說,方應物對王家近況也略略有所瞭解。原來那王德王大戶果斷拿出家產當本錢,與族弟王魁一起到杭州經商,按照王德六成、王魁二成、其他掌櫃夥計二成的股本,發展頗是順利,運氣也不錯。

這兩年來,靠著茶葉、絲絹等幾項,王氏兄弟起碼賺回了兩倍的利潤,置辦了兩處店面。

最近王大戶和王魁又根據杭州城周邊農戶大都植桑養蠶的情況,投資購買十張織機,僱工三十人,辦了一家工場,如今王德王大戶在北關市場也小有名氣了。

方應物本還想問問王瑜王小娘子的近況,不知道那近乎兒戲的三年之約還有效否?回想起來,恍然如夢。

不過最終方應物還是沒有開這個口,他也有他的矜持。

王氏兄弟兩人沒有分開,共同住在武林門外一處大宅院中,只不過王德佔據了主宅為主人,王魁只用了一處偏院。

進了大門,王魁便對門子吩咐道:“去將大老爺請出來!說是有故舊貴客到了!”

在前院堂上,方應物見到了前花溪首富王德王大戶。雖然對王德印象不是很好,此人實在有些不討喜。

但今非昔比,也不用與他計較什麼了,好歹也是父親的社學同窗,方應物便含笑行禮道:“見過王世叔。”

王德微微點了點頭,“原來是方賢侄,幾時到的杭州?”

方應物答道:“今日傍晚時分”

如此寒暄幾句後,又談了會子話,方應物便覺察到有些不對付的地方。他感到,這王德王大戶的態度很冷淡,完全沒有見到故舊鄉親的熱情。

這確實讓方應物感到很不能適應,如果說什麼同鄉之情都是扯淡,那麼他父親的翰林院庶吉士身份和他自己的秀才身份總不是扯淡的罷?

這王大戶完全沒有表現出應該有的熱絡,難道他在大都會里把生意做大了,各種優越感就出來了?想至此處,方應物試探道:“眼下已經夜遲,在下要告辭了。”

王德不假思索的回應道:“賢侄慢走,老夫不送了。”

方應物真的震驚了,很是呆了一呆。正常情況下,王德總該挽留幾句,甚至憑著鄉親關係留宿也是應該的,怎麼能上來就說“走好不送”?

倒不是他方應物非要死皮賴臉留在這裡,但王德這又哪裡是待客之道?別說是故舊鄉親,就是陌生人登門,也沒有這般說話的道理!

不客氣的說,簡直就是無禮之極,和向外趕人差不多。方應物暗暗冷哼一聲,一言不發起身向大門走去,連場面話也懶得說了。

在pángbiān陪客的王魁萬萬沒有料到會如此,驚愕的看了看族兄,又看了看方應物,連忙上前要攔著方應物,“方相公慢著,且留步!”

方應物看了王魁一眼,沒有搭理,快步走出了大堂,又出了王家。

王魁回頭看了看族兄,皺眉埋怨:“哥哥你這是何意?怎能如此慢待他!”王德不以為意道:“沒什麼不能慢待的。”(未完待續……

ps:一直在整理思路,下午才理順,然後寫了這章,我說今天要三更,晚上會熬夜碼字,有人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