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這不是巧合(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地方事務千頭萬緒,誰也不可能萬無一失,出問題不怕,也不算什麼稀奇的。但波及到別人就是無能和過錯了,特別是還把織造局財物燒了,某種意義上這也相當於陛下的產業。
“只怕還不止李太監!”方應物又扔出一句讓寧師古不太明白的話。
寧師古一臉的問號,不清楚方應物到底想說什麼。
方應物看看周圍無人,便指點道:“假設今天的事都不是巧合,那背後必有串聯!
鎮守中官雖然職責號稱是安民,但畢竟不是親民官,只是制衡地方官府的太監而已。所以鎮守太監想找來一群刁民上布政使司鬧衙,肯定需要其他地方衙門的暗中相助。這才是最值得憂慮的!”
寧師古很為方應物的想象力而驚愕。方應物這話就是暗示有地方官與鎮守太監勾結,所以才有今日的這些事情?若真如此,那就必須要警惕了,他們針對的目標顯然就是自己父親,今天的事情說不定只是個開始。
把方應物請到花廳,吩咐僕役上茶。並請了清客來陪著說話。然後才拱拱手致歉:“愚兄去去就來,望方賢弟海涵。”
沒過多久,寧師古又匆匆忙忙的回來了,拉著方應物便向外走,“家父請方賢弟過去說話。”
方應物苦笑幾聲,他今天來只是禮節性的拜訪一下寧師古寧衙內,為昨日的事情道謝。並沒想驚動浙江左布政使寧良,結果還是不低調了。
布政使,名義上的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尤其是在總攬全權的巡撫出現之前。但又因為曾經的布政使權力太大,出於扯皮製衡原則,太祖皇帝將布政使分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
現如今的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寧良寧老大人,也是個做官經歷頗有特色的官員了。
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浙江一連當了十幾年布政使,這樣的官場資歷在大明是很罕見的。連續十幾年在一個省當布政使。很有可能是空前絕後的獨一份,特別是大明官場這個極度重視平衡的體制內。
早在成化初年,寧老大人就升為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一直當到了成化十一年,又升為左布政使。然後就一直當到了現在成化十五年
官場傳言(其實就是事實):寧老大人能有如此特殊的經歷,都是託了前首輔商相公的福氣。正是因為商相公的信任和大力支援,寧老大人才能在浙江穩穩當當的做布政使。
畢竟浙江是商相公的故鄉。在浙江官員任命的問題上,朝廷一般都會給商相公面子,這也算是一種隱性福利和潛規則。
若能在一個地方連續當十幾年官,那足以將外來戶變成土皇帝了。特別是成化十一年後。由於種種原因朝廷罷設浙江巡撫,在沒有巡撫的情況下,寧老大人這個左布政使便成了真正的浙江官場第一把交椅。
據說這也是寧老大人升巡撫的事情被攪黃後,商相公所給的補償。讓他當一個不是巡撫的巡撫。所以官場也有句俏皮話,寧良老大人是天下地方官中最接近巡撫的存在。
不過對這麼一位大人物。方應物確實沒有什麼拜訪的心思,去年北上的時候路過杭州,他也沒去拜見寧良。
這不虛偽和矯情,也不是故意顯示傲骨,原因很簡單,因為寧老大人太老了。
寧老大人是商相公的同年,正統十年進士,到如今三十多年。商相公都已經致仕,而且那個時代活躍於政壇的人幾乎已經沒有了,故而寧老大人顯然也已經進入了官場暮年期。
對於年紀輕輕、看重長期效益的方應物而言,寧老大人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其一,像便宜外祖父王恕雖然也是老頭子,但卻是歷史名人,方應物知道王老頭能硬挺到弘治朝,還當了吏部尚書。
不過換做寧老大人,方應物就沒什麼印象,說明寧老大人也就到此為止了,退休養老也就眼前了。
其二,這種身居高位的老官僚見多識廣,小利小義是糊弄不了的,而且多半講究很多,想交結常常要下大錢,價效比很差。若投入太多,萬一過兩天老人家就致仕,那豈不血無歸?
其三,寧老大人雖然就在浙江布政使高位上,但畢竟不曾入朝,沒有執掌過中樞要職,侷限性很大,對全國的影響力很小。換句話說,門生故吏之類資源大概也不行
其四,方應物有幾分根底了,氣定神閒得很。所以已經不需要像從前那樣,什麼機會都不能放過,一切可能性都要抓住。如今即使不結交寧老大人,他也不覺得可惜。
不過分析歸分析,既然寧老大人這有淵源的老輩高官主動邀請相見,方應物也不會故意拒而不見,該做到位的還是要做到位,這也是為人處事的基功夫。
PS: 新一章如約送到,不知月票還有沒有!下一章大概是中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