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解釋道:“牛校尉有所不知,城中設有陝西佈政分司,管著幾個倉、庫,與衛所、兵鎮不是一處衙門。”

原來自從延綏鎮設立後,理論上就脫離了陝西省,成了互不統屬的並列同級單位。但延綏鎮與陝西省之間畢竟是很緊密的特殊關係,兩地之間可謂之千絲萬縷,很難理清楚。

所以陝西布政使司就在延綏鎮設立了佈政分司,專門負責協調兩地事務。這佈政分司一方面是陝西布政使司的派出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同時接受延綏鎮巡撫的節制。

當然,此佈政分司在榆林城主要作用就是督促內地供應糧草和軍需,同時管著幾個倉庫,日常工作便是接收各地解送到的物資。

方應物嘆口氣,真去軍需倉庫落腳?自己是庶吉士的兒子,是浙江廩膳生員,怎麼就混成這樣了呢。

他之前可是期待著當鎮守總兵署的書記,或者是巡撫的文書,再不濟也是衛所裡的文員,最後卻成了倉庫小吏一般的角色,這心理落差有點大。

但方應物目前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跟著孫敬向城北走去。路上又是苦笑連連,之前他做夢也想不到,居然要接受一個普通百姓的援手才能落腳。

廣有庫是佈政分司下屬幾個重點倉庫之一,庫大使也姓孫,單名林,與孫敬差不多歲數。

廣有庫最近病死了一個小吏,所以孫大使確實也需要有人補充,但在榆林城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

聽到孫敬介紹方應物,孫大使懶洋洋的瞥了方應物幾眼,輕蔑的問道:“你是被朝廷發配來的讀書人?但我們這裡不需要好吃懶做的讀書人,不過你學過算術麼?”

方應物面無表情的答道:“學過,這也是在下所擅長的。”

孫大使拍案道:“哦?這世道,肯研究數算之術的讀書人可不多見了。那本官要考校你一番,如果真是精通數算,那倒可以留下來。”

方應物很沒脾氣的說:“悉聽尊便,請大人出題。”

孫大使摳了摳耳朵眼,便漫不經心的出了題,“有兩斤鹽,要分給三家人,請問每家能分多少兩,還餘多少兩?”

這種小學生水平的應用題實在沒難度,方應物不假思索,飛快的答道:“當然是每家六兩,還餘二兩!”

孫大使彷彿被震住了,愣了足足片刻功夫,這才揮手道:“走罷走罷!恕難留人了!”

讓他走人?方應物突然醒悟到,古代斤兩是十六進位制的,一斤是十六兩,兩斤分成三份,應該是每份十兩並餘下二兩!

而他剛才急於答題,下意識的按一斤為十兩計算了......

孫大使彷彿找到了興奮點,站起來高聲教訓道:“孔聖人怎麼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你不知道答案,卻偏偏還迅速編一個回答,這足以說明你心性虛浮!連二斤三分都算不準,又不學無術!”

自從方應物穿越以來,除了江南巡撫王恕,誰這樣教訓過他?榆林城廣有庫的不入流大使孫林便有幸是第二個了。

庶吉士之子、浙江淳安縣廩生方應物忍住悲憤心情,對著可能是鄙俗小吏出身的孫大使,耐心重新答題道:“剛才在下是情急出錯,答案應當是每份十兩並餘下二兩。”

孫大使很驚訝,“原來你還能算準?莫非剛才故意戲弄本官麼!”

孫敬連忙上前說了幾句好話,又將方應物所送的碎銀子塞進孫大使手裡,孫大使這才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留下罷。”

牛校尉大喜,正要把衛所移文遞給孫大使,但卻被馬校尉偷偷攔住。牛校尉隨即也醒悟了,若讓孫大使看清楚公文,弄明白方應物的來頭,只怕又要不敢收留了......

不過馬校尉可能是多慮了,以孫大使的見識水準,估計是領悟不到那些政治內涵的,但小心駛得萬年船。

馬校尉上前一步,對孫大使道:“煩請孫大人移步往分司衙署,討一份蓋印回函,證明方應物已經留在貴處,我等二人也好回去交差。”

孫大使答應道:“這是應有之意,此處乃軍需重地,本官自然不敢擅自留用來歷不明之人。”

有熟人同鄉親戚居中介紹,孫大使也沒在意公文不公文的。真的假不了,難道這年頭還會有人冒充被髮配服役的麼?

此後孫大使和兩校尉便去了位於附近的佈政分司管事廳,辦理有關手續。大抵就是出具一封公文,蓋上佈政分司的印,能證明收到“方應物”一名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