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是吹那就照大了吹,整個渤海現在恐怕也沒幾個人去過澳大利亞,再說楊東昇也是有事實根據的,6萬平方公里,四捨五入不就是10萬嗎?

只是這些土地還沒拿到而已。

“10萬平方公里!”魯主任被震驚了,“那不是都快趕上咱們大半個魯省了!這資本家……”

魯主任看了看楊東昇,把後面的話嚥了下去。

“這個面積也就排到澳大利亞前三,不算最大的!我當時跟那澳大利亞人聊的挺投機,他知道我也有農業這塊的產業後,就想跟我合作,並且提出了一個合作方案。這些年,澳大利亞的人工越來越貴,他們準備逐步將產能轉移到國外……”

澳大利亞人的日子過的太舒服了——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據某留學生說,“就是隨便幹個清潔工和收銀員都能住上前後花園別墅,吃住不愁”的日子。

愛麗絲公司的牧場又是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為了請人來幹活,不得不承諾報銷一年多次的飛機票錢。

如果只是十幾平方公里還倒罷了,下一步愛麗絲公司準備購買的是6萬平方公里的牧場,此時養殖業的自動化水平遠沒有後世高,楊東昇不準備再擴大澳大利亞的養殖規模,他準備賣牧草。

目前國際上牧草進口最大的兩個國家是日本、韓國,市場主要是美國佔著。

想從美國人手裡搶市場,只能採取低價策略,與其便宜日本人、韓國人,不如便宜自己。

後世國內肉價高於國外,那是我們國家人工成本上升,國內對肉類的消費逐年增加,偏偏生產模式沒跟上,豬、牛仍然以個體散養為主,經歷了幾次大的漲價結果。

而西方隨著人工成本上漲,大力發展自動化養殖技術,需要投入的人工越來越少,再加上各種牲畜用藥的投入,肉價反而降低了。

楊東昇在美國招聘工人的時候,聽工人抱怨過肉價,按照匯率來算,此時美國一斤牛肉的價格大約是20塊人民幣,相比之下,國內牛肉此時還是有一定價格優勢的。

豬肉的價格優勢就更大了。

雖然美國人主要吃牛肉,但是培根是普通美國人早餐必備的食物,火腿、香腸的消費量也不低,歐洲的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豬肉消費量也很大。

在渤海種小麥、玉米、大豆,愛麗絲公司提供牧草、種牛、種豬、種羊,以及技術指導,利用中國便宜的人工成本,最後以牛肉、豬肉、羊肉償還,這是一個典型的補償貿易模式。

魯主任一下子站起來,“楊總稍等,我馬上向領導彙報!”

外企,出口,此時這一套連滬上都頂不住,就更不用說渤海了。

魯主任匆匆離去向領導邀功。

姓田的完全沒有先前的心勁,主動走到楊東昇面前伸出手道,“楊總可以不可以替我們跟你的朋友介紹一下,我們可以用奶粉償還牧草、奶牛的錢!”

“我可以跟他說一說!但是你要知道,出口食品的質檢都是非常嚴格的,什麼氰胺之類的東西是絕對不能有的!”

如果能透過引入國外的質檢方式,改善國內奶業質量倒是一件好事……楊東昇隨即又否定了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