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有關部門協調,目前雙方正在協商賠償問題。

這些企業辦的醫院,能進去的大多數都是關係戶,醫術連半桶水都沒有,簡直是合法殺人。

這段時間最讓楊東昇驚喜的是半導體產業。

東德薩克森地區號稱德國的“矽谷”,在冷戰時期,是整個華約的半導體制造中心,曾經有4萬多人,在這裡從事半導體研發、製造工作。

他們成功山寨過一款美國的CPU,1989年已經可以小批次生產1兆的記憶體顆粒晶片,不過相比美國和日本還是落後太多。

他們山寨的那款CPU,是一款非常低端的美國晶片,唯一的優點就是便宜;1984年,日立和NEC就可以大批次生產1兆的記憶體顆粒晶片。

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薩克森地區的半導體工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原來在這裡從事半導體研發、製造的人員基本上被一鍋端了。

只要有跟在東德一樣的薪水,他們就願意去中國工作。

相比之下,根據美國獵頭公司傳回來的訊息,要從臺灣、韓國挖人,必須出他們現在薪水的兩到三倍,他們才肯過來。

華約半導體產業是封閉市場,從事半導體工作的,並不比其他行業高。

臺灣、韓國的半導體屬於高科技行業,屬於高薪,有些企業還有期權激勵,再加上還要求兩到三倍的待遇。

這個差距就大了。

在酒店,楊東昇的房間,一名精瘦老頭用英語跟楊東昇不停的說著,“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的先進裝置,在與蘇聯採購的裝置和我們自制的裝置,進行適配和工藝協調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這才導致產品的良品率下降到不足1%……”

這個老頭是前東德羅伯特隆電子工業廠主管技術的副廠長。

長期以來,羅伯特隆電子工業廠的良品率都在10%以下。

由於西方的禁運,東德半導體生產裝置大部分都是間諜機構,透過地下渠道買來的。

即便是這樣,也大約有70%的裝置買不到,需要自產。

為了發展半導體工業,東德甚至自己製造了光刻機。

拿這些自制的裝置和蘇式裝置,跟西方採購的裝置強行匹配,簡直就是拿貓跟狗配,良品率能高的起來才怪。

他們的水平雖然不如美國、日本,但是拿來造功率半導體已經足夠了。

楊東昇的半導體生產線雖然是二手的,卻是全套西方裝置,使用這些裝置,良品率應該會有大幅改善。

還有光學工業,楊東昇這才知道東德也有一家蔡司,而且東德蔡司才是正統蔡司。

東德的光刻機就是他們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