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價效比(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個處理器內如果封裝多個矽核,並不會帶來體積成倍的增加。
在坐的都是真正的專家,自然明白其中的好處。
最早的雙核處理器,就是IBM於2001年推出的Power4,主要用於伺服器和超級計算機。
其實很多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點小改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前世2004左右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楊東昇起來之後,就跑去當時國內最大的那家電腦公司,想買一個可以打電話,又可以寫東西的掌上電腦。
楊東昇當時對著那家電腦公司的銷售員,連說帶比劃了半天,最終售貨員告訴他,沒有這樣的電腦。
後來智慧手機出來之後,很多人誇喬布斯多麼偉大,多麼具有開創精神。
楊東昇心說,老子要是有一家電腦公司,早就做出智慧手機來了。
當然把處理器從單核做到多核,並不是簡單的把兩個晶片放在一起就行了,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
“這是一個好思路,但是這一代的晶片恐怕趕不上了!”一名專家道。
“國內現在的網際網路市場,看似一片紅火,其實埋藏著很多隱患!很多網路公司,不過是把矽谷出現的東西搬到國內,照抄人家的概念。硬體方面的隱患更大,一臺IBM小型機賣好幾百萬,每兩臺小型機就要配一臺高階儲存裝置,又是好幾百萬,甲骨文的資料庫軟體基本費用要幾千萬,這還不包括每年高昂的維護費用,很多初創的網際網路公司根本就用不起。我們現在比不上IBM沒有關係,只要我們能做出廉價又夠用的系統,就不怕沒人買。”
晚上一回到家,周影就把兒子拉過去興沖沖的問,“怎麼樣?”
楊淼老實的拿出暑假作業交給他媽,“寫完了!”
“你寫了一天的暑假作業?”
“寫了半天,下午開會!”
幾天之後,公司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掛牌儀式,幾名華清的老師,帶著十幾名華清大學的學生參加了儀式。
這十幾名學生,這個暑期也將會在楊東昇的公司裡實習。
網上有很多關於華清的流言,其中最常見的一條是華清的畢業生都出國了。
這句話不對,華清的碩士、博士很多還是留在了國內的,楊東昇的公司就要不少。
華清真正留不住的是本科生。
華清的本科生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很小,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畢業就出國留學,三分之一準備複習一下,來年申請個更好的學校再出國,剩下的三分之一進部委。
九十年代就要過去了,這兩年從其他單位挖來的人才越來越少,楊東昇最終還得指望從應屆畢業生裡找人。
楊東昇不指望能招到華清的本科生,能招到幾個研究也是不錯的。
華清的研究生,都是從其他學校裡最優秀的本科生中招的。
同時也是為楊東昇將來去華清讀EMBA做準備。
暑假很快過去,蘇省那邊傳來訊息要考察他們的煤層氣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