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蘇聯工業實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怎麼說呢?”梁國慶猶豫了一下。
“有問題?”楊東昇皺眉。
“您看看他們的專案吧!”
兩人坐上車來到辦公樓,進入辦公室,梁國慶開啟保險櫃,取出一摞檔案。
“這是他們提交的專案!”
奧拉夫·舒爾茨送來的那些蘇聯人,來自前蘇聯各大研究機構和企業,包括蘇聯冶金機械研究所、烏拉爾重型機器製造生產聯合體、科洛姆納重型機床廠、克拉瑪托爾生產聯合體、巴拉希哈機械製造廠、上薩爾達冶金生產聯合體、沃羅涅日重型機械壓力機制造廠、白俄羅斯汽車製造廠……
來的這些人也不乏前副總工程師之類的高層領導。
可是梁國慶他爹跟老毛子共事過,從小就聽說毛子喜歡吹牛逼。
兩杯伏特加下肚,老天爺都得甘拜下風。
於是這些人到來後,梁國慶就加了小心。
楊東昇接過來掃了一眼名單——第一個專案就是12萬噸級模鍛壓機……這是準備造殲星艦嗎?
楊東昇記得直到後世也沒人造出12萬噸這麼大的玩意,中國是設計出了16萬噸級的模鍛壓機,可最終也只造出了兩個8萬噸級的壓機,這還是因為有大飛機專案需求。
原本準備在南江造的10萬噸級模鍛壓機,最終發現根本用不到這麼大的,也不了了之。
梁國慶介紹起來,“論經濟實力,論工業底蘊,蘇聯跟都歐美差距太大。裝置效能、精度遠低於西方同類產品。”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相比於歐美,蘇聯本是後進國家,再加上僵化的市場,在各方面都大幅落後於歐美。
“也不一定全跟世界最先進水平看齊,只要能在我們國內有比較優勢就可以!”楊東昇道。
“楊總英明!”梁國慶拿出另外一份材料。
這裡面有7.5萬噸級模鍛壓機、1.25萬噸曲柄熱模鍛壓機、7萬立方米每小時空分裝置、載重55噸液力機械傳動自卸卡車……
蘇聯製造的優勢產業,首先是那些總計也賣不了幾臺的超大型裝置。
這些裝置需要大筆投入,但是又生產不了多少臺,不能產生效益,只有依靠國家意志投入,比如7.5萬噸級模鍛壓機。
不過7.5萬噸級的模鍛壓機太大了,1973年,中國投產了一臺3萬噸級的模鍛壓機後,就再也沒有大型模鍛壓機投入生產。
楊東昇覺得3.5到5萬噸級的模鍛壓機,目前來說已經足夠了,畢竟現在國家還沒有開始大飛機專案。
楊東昇倒是對他們的厚壁無縫鋼管擠壓機更感興趣。
現在中國各地都缺電,紡織業也需要大量的化纖,發電廠、石化企業建設都需要厚壁無縫鋼管。
他們不但有幾千噸到1.5萬噸級擠管機,還設計了4.5萬噸級立式厚壁無縫鋼管擠壓機。
其次是點歪的科技樹,比如鈦合金,蘇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發展滯後,不得不拼命發展鈦合金,也發展出了一定的比較優勢。
第三,蘇聯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他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被長期封鎖的結果。